投資東盟應瞄準五大領域 建材市場很是吃香
19億人口,6萬億美元GDP,4.5萬億美元貿易額,這是元旦啟動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讓各成員國外貿商激動的地方。不少立志“走出去”的渝企,已瞄準這塊擁有巨大商機的市場。
但是,去東盟投資,有啥好項目可做?昨日,廣西重慶商會會長何剛建言,要發揮重慶企業投資東盟的特定優勢,瞄準五大領域。
其一:礦產資源和能源領域
“中國是人均資源占有量少的國家,東盟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開發程度較低。重慶企業投資東盟應抓住這一機遇。”何剛說,比如印尼、馬來西亞、文萊等國的石油儲存相當豐富,有實力的重慶企業,可以在當地建立區域、次區域石油合作機制,攜手當地政府積極開展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同時,重慶在發展小水電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憑借技術優勢,增加對東盟地區小型水電的技術投資,幫助這些國家發展小水電,也是一條能在當地能源領域“大展宏圖”的捷徑。
其二:機械制造領域
“重慶企業生產的齒輪、發動機等產品,在全國都排得上號,與東盟在裝備制造領域方面開展合作,很有奔頭。”何剛稱,東盟多數國家在機械制造領域的基礎相對薄弱,而這正是重慶企業的優勢。有條件的重慶企業如果到東盟合資辦廠,開展境外加工裝配,就可以充分利用東盟的區位優勢,節省產品出口運輸成本。
其三:農業領域
與東盟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合作,是何剛給出的第三條建議。他說,東盟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勞動力配備,多數國家都積極歡迎境外農業投資項目。因此,重慶企業可以圍繞當地農業經濟做文章,比如派遣農業專家或技術工人協助當地政府發展農業,帶動重慶優良的農畜產品、農機用具和農業技術出口。
其四:勞務承包領域
加強與東盟在勞務承包方面的合作,同樣有“搞頭”。何剛建議,重慶企業可以在當地承包建筑工程或勞務合作上發力。他說,東盟各國目前紛紛加大對基礎設施、基礎能源的投入,特別是電力項目、交通運輸項目等,在今后幾年中將會保持明顯的增長勢頭,這些都為重慶企業提供了巨大商機。
其五:電子信息領域
“電子信息產業未來將成為重慶工業第一支柱,因此在這一領域,重慶企業與東盟的合作前景最值得看好。”何剛表示,今后幾年,只要重慶企業能夠擴大在信息技術、軟件開發等高新科技領域中的競爭實力,完全可以憑借技術和價格優勢,成功打入東盟市場。
一證暢行東南亞
東盟十國將對中國游客免簽證
說起東南亞旅游,不少人會立馬想到“新馬泰”,但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東盟10國將逐漸對我國游客免除簽證。今后,重慶游客只要憑身份證,辦理一張通行證,就能暢行東南亞。
近水樓臺先得月。地處中國—東盟“橋頭堡”的廣西,眾多旅行社就在完善“新馬泰”傳統旅游線路之余,新開辟了“越老柬神秘之旅”、“中越邊境探秘游”等多條跨國旅游線路,招徠到不少客源。
“從元旦開始,每天旅行社都有6班滿實滿載的旅游客車,開往越南河內。”廣西運德國際旅行社副總經理歐妙齡說,現在游客只要提供身份證,最快一天時間,就能夠辦理前往越南旅游的通行證。
因為辦理入境手續簡化了,目前,國內游客前往東盟的旅游費用也直線下降。歐妙齡舉例說,比如以前報價2000元左右的南寧、河內、下龍三天兩晚游,現在只要1500元就能夠成行,而且從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有組團。
“中國已經成為東盟的主要客源地,而且在自由貿易區成立后,雙邊旅游就如同鄰居串門般方便。”廣西旅游局市場開發處處長賴富強說,金融危機爆發后,東盟10國針對中國游客紛紛推出優惠政策和線路,泰國、新加坡就逐步放寬了中國游客入境政策,其中泰國在2009年就連續兩次宣布對中國游客免簽證費。他表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一旦最終實行免簽證制度,旅游費用下降將是中國游客最直接的得益,部分團費將降低10%甚至更多。
雖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建成,不過,旅游業發展仍然要循序漸進。賴富強建議重慶旅游企業,“搶灘”東盟市場,最好等到最佳切入時機。
在他看來,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并不會立即為旅游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旅游,還處在從有障礙旅游到無障礙旅游的階段,未來還需要掃清部分“障礙”。比如,包括廣西旅游部門就正在與東盟各國旅游部門,協商解決自駕車去東盟旅游的各種細節問題。
東盟市場誘人 建材很是吃香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除了水果、蔬菜等商品貿易量會大幅上升,還有不少可拓展的市場。
“目前,東盟國家每年建材的進口需求額已經超過100億美元。重慶建材企業應該抓住零關稅機遇,搶灘東盟國家建材市場。”昨日,南寧市虎邱城北鋼材市場租賃部經理黃志超建議。
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鋼材市場,南寧虎邱鋼材市場云集了340多家國內鋼材銷售企業,來自越南、緬甸等國的鋼材采購商,每年都會來這里大量提貨。
成都市經華物資集團,就在數年前來此“安營扎寨”,成立了南寧市飛黃達物資公司,與越南、老撾等國采購商做起鋼材交易,每年利潤可觀。
“東盟市場的確是塊誘人的大蛋糕!”飛黃達物資公司經理吳樹明說,近年來,東盟國家的房建、公路、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材料需求量龐大,特別是私人住宅建設出現新一輪熱潮。
但是,不少東盟國家因為工業基礎較差,鋼筋、水泥、陶瓷等必需建材,在當地市場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建材大多依賴進口。
吳樹明舉例說,比如越南,當地較大規模的建材企業共有200余家,但企業投資分散,生產工藝落后,產品研發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普遍較弱。
“越南建材高端市場需要進口才能滿足,國內的鋼材、涂料、高級木地板等在當地很吃得開。”吳樹明說,相比東盟國家,國內建材同類產品,在價格和質量等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他建議,有競爭力的重慶建材企業,速到東盟市場“探營”。
來源: 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