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水資源項目未來展望
1、背景
越南東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是一片面積約為39000平方公里的農田,主要農作物是水稻。20世紀90年代中期,該三角洲的農業(yè)產值占越南全國GDP的30%以上,且稻米出口量超過該國稻米總出口量的80%以上,使越南成為世界出口稻米較大的國家之一。在湄公河口的上中游地區(qū),全年都可以得到較豐沛的降雨,很多地方的水稻一年能產三季。然而湄公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帶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這里海水嚴重地侵入陸地的農田,減少了干旱期可以利用的淡水,同時由于排水系統的落后,還容易形成大的洪澇災害,這使農民的生活更加困難,有些農民成為越南的貧民,飲用水經常被咸水和酸性水嚴重污染。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水資源項目的目標是實現該地區(qū)農業(yè)增產和改變農村貧窮,關鍵是改進或者重新建設水控制基礎設施、防止海水入侵陸地農田、完善灌溉、排水、防洪和飲用水供應系統,這需要一個綜合的、一體化的措施來完成,除了基礎設施外,三角洲的水資源管理還包括一些其他內容。
1996年,越南政府和相關組織制定形成的“水資源要素”,強調了水基礎設施對農業(yè)和農村發(fā)展的重要性,1998年,新的水法建立了基于水及分界線的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框架,并為湄公河河口三角洲帶來很多項目機遇,三角洲水資源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2、項目描述
湄公河三角洲項目實施于1999-2007年,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該地區(qū)的農業(yè)產出,減少農村貧窮和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并且建立湄公河三角洲水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管理。項目有3個組成部分:1)水基礎設施完善項目,例如灌溉排水、防洪和鹽分控制等,占地535000公頃,主要目的是在以前每年只能單產或雙產不穩(wěn)定的農業(yè)區(qū)實現多產,并種植多種農作物。2)為280000余農民提供農村飲用水供應,通過水井、水泵和管道系統向農村社區(qū)提供飲用水供應,并改進這些地區(qū)的水衛(wèi)生條件,重點放在社區(qū)需求驅動飲用水供應方面,社區(qū)參與水項目的計劃和實施,以及資助等。3)加強項目實施省份和湄公河三角洲水資源的規(guī)劃管理和監(jiān)測。
3、項目結果 項目有如下結果
增加了湄公河三角洲地區(qū)的淡水供應和加強了對海水入侵和洪水的控制,76個灌溉系統得到了改善,為了控制洪水建設了41個大的分洪閘和125個次大分洪閘,開挖和擴大運河1000多公里,新修了230多公里的堤防,使城鎮(zhèn)免遭洪水侵害。
農產品的種類和形式轉向種植有較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和有多種用途的農作物,例如水稻和蝦等。兩季水稻的種植使水稻產量由1999年的4.7噸每公頃增加到2007年的5.3噸每公頃,稻米區(qū)的魚蝦的養(yǎng)殖產量增加到了原來的3倍,超過了760000的農村人口通過建造小規(guī)模水供應系統和點源性供水點,得到了安全飲用水。為35000人建造了家庭級的水衛(wèi)生設施,在項目建設區(qū),能夠獲得安全飲用水和基本水衛(wèi)生條件的比例由1999年的30%提高到2007年的85%,這有利于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水衛(wèi)生條件和三角洲下游的水質。
平均擁有1.2公頃耕地的家庭農戶的年收入由1999年的631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826美元,增加的收入使農民能夠償還水設施投資貸款和支付水稅收等,將家庭用水和農作物需水結合在一起供應,有利于減少人均水投入,尤其是偏遠的農村地區(qū)。
建立了一個河流流域組織,促進各方合作的水規(guī)劃和水管理行為。
4、啟示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水資源管理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
水資源項目規(guī)劃要靈活,要根據使用者或水資源管理受益者的新要求做出及時的調整和評估鑒定。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項目規(guī)劃被不斷地修正,例如分洪閘的建設與操作,鹽堿地作物種植模式的改變等。
項目的分散實施能增加當地政府的責任和協調能力,是農村飲用水和水衛(wèi)生項目成功的主要原因,實施的責任交給省級農村水發(fā)展中心,通過合同,社區(qū)與水公司建立了聯系,水公司提供技術支持。
項目的成功還離不開圍繞當地農民和制度措施和政策,尤其是允許水項目受益者參加項目的規(guī)劃和實施。
未來展望
項目結束后,還應留意建立和培養(yǎng)地方維護和操作能力,由于項目建設過程中廢止了以往的灌溉水服務,故新建灌溉系統的操作和維護需要較高費用,單就湄公河三角洲而言,農民對灌溉的付出比收入的增加要少。
對于海堤、分洪閘的進一步投資建設有利于解決氣候變化造成的問題,例如,更加嚴重的干旱、洪水和海平面的升高等。
對農業(yè)、市場、信息技術的增加投資能最大化灌溉基礎設施的影響。 來源:水信息網 作者:童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