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農業行業協會的成功經驗
編輯: 發表時間:2008/6/10 瀏覽次數:4997
一、依法管理,放松管制
最早通過法律形式確認現代商會法律合法性的國家是法國,它于1858 年就頒布了有關商會的法律,將商會置于政府的監督和保護之下,并規定了商會的職能。日本也于1890年頒布《商業會議所條例》,又于1902年正式頒布《商業會議所法》。日本以后又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重新頒布了新的法規。現行的日本《商工會議所法》是1953年10月頒布施行的。
國外農業行業協會有兩種模式: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民管”模式。這種模式中政府只負責產業政策導向和市場環境建設,而不參與協會的組建、人員安排和經費的資助。協會工作體現出相當強的主動性和靈活性。美國聯邦政府只從稅收上進行管理,其他政府部門對行業協會等社團無管理權,只有資助或不資助的權利。二是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政社共管”模式。這些國家的行業協會分為“民辦”和“官辦”兩種,但以民辦為主。其特點是“雙向”服務,即同時為農戶和政府服務。政府的行業管理內容主要是:依據國家的整體發展要求,制定經濟發展目標及相應的產業政策;用法規等宏觀調控手段來實現統籌規劃;著力營造好的經濟環境,重視開發人力資源和社會倫理道德建設。這種管理方式一般意義上講是間接的,手段上主要是經濟、法律的,依靠力量主要是行業協會等組織,對影響行業的重大事項行使最終的審批、仲裁等。
二、政府扶持,下放權力
在瑞典,全國農民聯合會每投入1 克朗用于農業開發項目,政府就要補貼5克朗,歐盟補貼10克朗。日本對農協實行明確而穩定的稅收優惠政策,通過提供政府開發貸款的方式支持農協信貸事業,并支持農協中央會圍繞實現土地政策、生產政策、農產品價格政策、流通政策、農林預算、稅收、社會保障、生活環境等,開展一系列維護社員利益的農政活動。美國政府每年補貼美國肉雞協會2000萬美元,用于開拓國際市場,其中200萬美元用于開拓我國市場。土耳其榛子協會進軍我國,政府一次性資助200萬美元,其廣告已做到北京的公共汽車上。對農民發展合作組織給予免稅是日本、韓國等東亞小農社會穩定農村經濟的最根本經驗。
三、參與政治生活,影響政府決策
不少國家都有政府與協會的協商對話制度。德國、法國有總理與協會的定期磋商制度。巴西議會的513 個議員中,有253位是農產品合作社協會的會員。不少國家的議會中都有專門委員會,聽取農產品行業協會的意見和建議。日本農協的強大,使它在政治上也具有相當的份量(屬于該聯合會的選民約占全國選民的19%)。因此政府的農業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農會的制約,任何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很可能導致執政聯盟的崩坍。日本政府即使面臨美國的巨大壓力也不肯全面開放大米市場,原因就在此。
四、層次組織嚴密,有效連接農民與市場
農業協會是組織日本農民進入流通領域的關鍵組織。日本的全日農協聯盟擁有800 萬成員,成員數量超過任何日本的利益集團組織。從全國性的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以及經營購銷活動的全國性的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縣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市町村農業協同組合,以及農戶的組合員4層的農民參與流通組織。其組織嚴密,特別是長野等縣經濟聯合會,有相當數量的人員在為農民提供產品購銷服務。如長野縣內町平穩農業協同組合的選果加工廠,對農民送來的蘋果,用機械化現代化的手段進行選果、包裝,而使產品大大增值,然后送到批發市場委托銷售,不僅方便了農民,而且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其得到的部分利潤返還給農民支持生產。地方農協除地方農協中央會外,還有經營農業經濟、信用、保險、衛生保健等業務的4個聯合會,即“經濟聯”、“信用聯”、“共濟聯”、“厚生聯”。農協延伸到農村的每個領域,為農民提供了從生產到生活的全方位服務。
五、先成立合作社,再組建行業協會
法國行業協會十分發達,作用突出。在農業領域,由合作社牽頭組織農業一體化的情況相當普遍,成為重要的經營載體。享受著國家政策支持和免稅待遇的農業合作社,從成立起就在農業流通領域發揮著巨大作用。法國共有4100個農業流通合作社,4/5的農場參加了這種合作社。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合作社與行業協會不完全相同,主要是其組成時的經濟性與行業協會不同,但它是農民自己的一種組織。在國外,農民一般是先成立合作社,然后再以合作社的形式組成或者參加農業行業協會。
六、按照單品種組建行業協會,發揮專業優勢
按照單品種辦會是國外農業行業協會的普遍做法,這非常符合農業的特點。農產品協會需要縱向發展,把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如農作物的育種、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都包括進去,這樣才能有效促進農業發展。此外,國際貿易壁壘和農產品傾銷針對的一般是具體品種。按照單品種建會一是可以與國際行業協會接軌,推進國內行業協會加入國際行業組織;二是有利于開展行業自律,按照國際市場的要求和標準生產,打破對方的技術壁壘,由此可以提高行業的整體水平;三是有利于發展特色經濟,把一個地區的自然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提高競爭力,形成當地的支柱產業。
七、鼓勵支持民間組織的聯合與合作,為協會發展搭建公共服務平臺
為了加強政府對協會組織的領導,節約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各國都鼓勵全國性的各專業協會實行聯合。日本各工業行業協會聯合成立了經團連,各類農協成立了農協中央會。印度21 個全國性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協會組成了印度合作社聯盟。美國有全美農場主合作社聯盟,加拿大和歐盟一些國家也有全國行業協會的聯合組織。行業協會是民間組織,行業協會的聯合會也是民間組織。它的主要職能是溝通與政府的聯系,為協會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為便于政府與協會的溝通,政府常常會賦予聯合會一些職能。一些國家如德國、法國還建立了總理與聯合會的定期磋商制度。在以美國為代表的“民管”模式中,為了行業和企業的發展,行業協會積極爭取政府的減免稅政策,或對某些行業的特殊政策;起先協會只偏重于“單向”服務,以后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進一步調整思路,開始加強與政府的聯系與溝通;在妥善處理內外關系中,不斷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完善。
八、建立符合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組織框架,實施民主管理
國外行業協會的組織構架與現代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十分相像,一般分為4 個層次: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會議:具體決策機構為理事會(有的設常務理事會),通常在理事會下設有若干專業咨詢委員會;協會下設日常辦事機構;協會的基礎是會員。以歐洲飼料生產者協會為例,其內部組織為:(1)常務理事會:由會長、副會長、司庫和各委員會主任組成,主要通過一個領導委員會會議的形式,經常研究協會所面臨的各項重大問題,并將本協會特有的創新精神貫徹在理事會中,確保理事會決議的有效實施。(2)理事會:由26人組成(每個歐盟國家最多2人),是對協會定位做出政治決策的機構,每年召開3-4次會議。每年的會員大會是一個法定組織,負責理事會成員的任免、協會章程和有關規章制度的修訂等。(3)科技與法律委員會:主要是為理事會提供有關飼料安全、動物營養和飼料立法方面的咨詢。(4)經濟與環境事務委員會:主要是為理事會提供公共農業政策、有關飼料貿易及合同的咨詢。(5)牛奶制品委員會:主要是關注牛奶制品業的貿易利益,以及奶牛和牛肉的市場政策。(6)主任會議暨公共關系委員會:負責為理事會提供本協會與各分會之間如何處理各種工作利益關系的咨詢,以及負責協調協會的公關活動。(7)秘書處:通常作為協會的常設辦事機構,負責具體事務性工作,加強內外部的聯系。一般情況下,行業協會都有若干分支機構,如分會、國外辦事機構等。通常一個農戶或企業可以同時加入若干個協會,由此構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網絡體系。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