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協會 應承接部分公共服務職能
2007年,重慶在全國率先對行業協會在人員、資產、業務、辦公場所和利益等5方面與主管單位脫鉤。一年以來,一些協會沒能在服務與生存上找到契合點,甚至有日漸衰落之勢。本報5月20日財經視點以《實業興會,重慶走出全國第一步》為題對此進行了報道,并對渝中區個協在困境中的突圍探索給予了關注。
實業興會的步伐剛剛邁開,對斷奶后行業協會生存模式的求解也在繼續。重慶市工商局市場中介管理處經紀人管理所所長胡軼日前表示,應把行業協會的發展,置于我市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的大背景下,使其具有新的意義和內容。
記者黃光紅實習生萬冬冬/文
特殊的非政府組織
“多數行業協會都沒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現在,我認為是時候了。”6月2日,胡軼告訴記者。
2007年10月,商務部與重慶市政府正式簽訂《共同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合作備忘錄》,為重慶的內陸開放型經濟建設拉開了帷幕。據了解,《備忘錄》提出的承接沿海加工貿易轉移、建設外派勞務基地、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建立大型現代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的具體思路和措施,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重慶內陸開放型經濟建設的基本思路。
然而,思路并不等于現實。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經濟咨詢中心主任丁瑤認為,“重慶雖有工業優勢,但國內外的產業不會自然地向重慶轉移。”
胡軼也有相同的想法。他表示,不靠海、不靠邊的重慶想要有所突破,必須在體制和機制上進行改革和創新,另辟蹊徑。而革除對行業協會的固有認識,把改革和創新的注意力投射一部分到它的身上,將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胡軼看來,作為非政府組織重要組成部分的行業協會,具有政府機制和市場機制無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其在破解內陸開放型經濟建設系列難題的過程中,應該有所作為。
讓行業協會自成“園區”
對行業協會的發展思路,胡軼有著自己的描述:將產業集群發展的理論,運用到行業協會培育發展過程中。具體而言,就是打造一個重慶產業文化園區,作為行業協會孕育發展的家園。
按照胡軼的規劃,可在北部新區選擇一塊依山傍水之地,按照傳統文化、現代科技、綠色生態相結合的理念,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形成具有濃郁巴文化特點的建筑群落。“整個園區分成辦公區域、會展區域和商業區域三大塊。在辦公區域,讓各行業協會集中辦公,解決其脫鉤之后駐所分散、工作開展不便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土地、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吸引區域性、全國性、乃至全球性行業協會以購置或租賃方式入駐其中。
記者了解到,提出這一規劃的背景是,辦公地點與主管單位脫鉤之后,行業協會須靠自身力量另尋辦公地點,導致行業協會散布四處,蹤跡難覓。
“組織會展應是行業協會工作的一部分,國外行業協會在這一塊上做得很好。”重慶市工商局市場中介管理處副處長黃興無對此寄予厚望:行業協會的作用發揮得好的話,會展和培訓人才的收入,可占到協會總收入的40%。
“會展區域分專業部分和通用部分,由各行業協會及其成員企業有償使用。前者可經常性地展示重慶火鍋、摩托車、動漫、軟件等產業的發展歷程和特有文化;后者則可用于不定期地舉辦餐飲文化周、生物科技高峰會議等宣傳聚會活動。”胡軼在接受采訪時,向記者拋出了他對會展區域的構想。
“至于商業區域,可設置酒店、會所、廣告、策劃、網絡公司等機構。這樣,既能為前兩個區域提供配套服務,又能用其運作收入,來彌補前兩個區域的經費缺口,從而實現整個園區的穩定高效運轉。”
協會的集約化之路
“把行業協會集中起來,不僅可以增強協會之間的信息交流,為會員提供更好的服務,還可以將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絡放大,達到更好的效果。”胡軼告訴記者。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重慶企業在對外貿易中,也遭遇了一些傾銷與反傾銷事件。其中由長壽化工廠啟動的反傾銷訴訟獲得了勝利,改寫了本地企業總被外國企業起訴的歷史。但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起訴或應訴,我們看到的都是其孤軍奮戰的身影,同業之間的合作始終未能有效達成。隨著內陸開放型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市企業對外經濟交往必將日益頻繁,貿易摩擦也不可避免地進一步增多。
產業文化園的建立,可以方便協會把相關企業有效地組織起來形成合力。而重慶醫藥商會秘書長傅宗國也有同感。“在行業協會中,將同一或者相關領域協會集中在一起,可以形成信息互通。”
這種設想得到了專家的認可。“政府應該給予相應的政策性支持。”重慶工商大學企業管理學博士蔡繼榮稱,行業協會應在市場機制下運作,構想必須要有經濟性和合理性。
重慶工商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蒲成毅則表示,建立產業文化園,也就是讓行業協會走集約化的道路。而對于重慶市的行業協會來說,走集約化道路不失為一條出路。通過集約化,可使各個協會之間的信息流通更加廣泛和迅速,其為打造行業協會服務平臺的建設提供了可能。
打造四大服務平臺
“政府層面的支持很有必要,但提升協會的服務水平,卻是最重要的。”蔡繼榮說,這是因為,協會的所有工作與職責,其實都是圍繞為企業、行業服務這一目的。
如何提升重慶行業協會的服務水平?胡軼建議,將行業協會主導下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納入“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商務)部(重慶)市合作項目”與重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管理。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引導行業協會完善生產、流通、對外交流、自律維權四大平臺建設。
“建立生產性服務平臺,包括促進農業技術和品牌合作;創新企業融資模式;建立技術研發戰略聯盟3個方面。”胡軼認為,其中技術研發戰略聯盟可由行業協會牽頭,吸收成員企業參與。
蔡繼榮認為,建立技術研發戰略聯盟等生產性服務平臺,可為企業間開展技術合作大開方便之門,克服一些成員企業技術人才缺乏、經費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等因素,實現其共同進步。
“一網打盡”本地協會
相對于生產性服務平臺,建設流通性服務平臺則更多強調信息之間的互通。
在胡軼的構想中,啟動行業協會上網工程、建設物流信息服務網絡、參與專業市場升級改造,是建設流通性服務平臺的三大舉措,其作用同樣不可小視。
在行業協會上網工程方面,以重慶行業協會網為總平臺,鏈接各專業協會,將末梢延伸到全體成員企業。這張龐大的網絡,能使產業政策、市場動向、供求商機等寶貴信息,在最短的時間里準確無誤地傳遞給企業;而建立物流信息服務網絡,則可將各行業協會的物流信息網絡與公共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對接,從而能提高供應鏈整合和產品流通過程管理的水平,更大程度地降低商品流通成本。
除此之外,胡軼還認為,建立包括區域合作平臺、民企對外投資服務等在內的對外交流平臺,以及維護成員權益、規范市場活動等為內容的自律維權平臺,對提升行業協會的服務水平,也很重要。
“提供信息服務也是行業協會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蒲成毅告訴記者。來源: 華龍網—時代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