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文化與中國漢字有著怎樣的聯系
書法活動現場
近日,越南河內大學孔子學院舉辦書法活動,引來大批書法愛好者。他們圍著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秦曉潔,仔細觀摩其楷書書寫手法。隨后還請老師賜字,有寫漢語格言的,也有寫自己的中文名字的。當他們拿到寫好的書法作品后,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悅心情,紛紛發布在zalo(類似微信)或者臉書上,與朋友們一起分享。
據可考史料記載,越南使用漢字的歷史,始于秦始皇統一嶺南之后,隨后經歷朝代更迭,當時還稱為交州的越南開始沐浴文明。尤其是漢末紛亂,交州一帶由三國時吳國封的龍編侯士燮據守。士燮一向推崇儒學,重視儒學的傳播,所以他興辦教育,促進文化發展,與來交州避難的漢朝學者如劉熙、薛棕等人一起著書立傳,傳播儒學,促進儒學文化在嶺南,特別是交州地區的發展。士燮統治交州時期,深受百姓愛戴,被稱為士王,其墓保留至今,為當地人所景仰。越南史官吳士連在《大越史記全書》中評論道:“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豈特施于當時,而有以遠及于后代,豈不盛矣哉!”
經過數朝數代儒家文化的浸潤,即使在公元10世紀之后獨立建國,越南也依然將漢字作為唯一的文字來使用。公元1010年,越南李朝遷都升龍(即今河內),1070年建文廟,興辦以漢字為基礎的教育。1075年,李朝開科取士,進一步鞏固了漢字在越南的地位。13世紀后,為了方便記錄本地語言,或是受到北方西夏王朝成功創制西夏文的影響,越南開始出現用漢字六書構字法創造出來的文字,稱為喃字。14世紀后,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越南的喃字創制進一步加快,并逐漸成熟,出現了喃字文學作品。14世紀的胡朝和18世紀的越南西山王朝,都曾一度使用喃字作為正式的文字推廣,并首先在官府的文件中使用。但因這兩個王朝歷時很短,沒有真正動搖漢字的正統地位。直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漢字的官方地位才結束。但2000多年的漢字使用歷史,在越南的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越南河內,孔廟是受政府保護的建筑,這里的進士題名碑記錄了越南文化發展的歷史。越南各地的寺廟亭臺,都有漢字書寫的牌匾與對聯,甚至在一些地方用拼音書寫的牌匾,也一定要用藝術體。就連越南一些天主教堂,如寧平省金山縣的發艷玫瑰圣母教堂,也有漢字書寫的對聯。
越南人的人名也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對其的影響。細細研究越南人的人名,可以發現,人名由三個部分組成。姓在前,名在后,中間加墊字,這和中國人起名習俗一致。在過去,越南人的人名,除皇帝賜姓外,姓是不變的,墊字是宗族里的輩分標識,最后一個字可以隨意取的。而且一般除了名,還有字。比如越南的歷史文化名人朱文安,是14世紀越南設立國子監時的第一任國子監司業,他字靈澤,號樵隱。進入近代以來,越南宗族關系有所弱化,墊字的意義退化,只換最后一個字,這也引起了越南人中輩分認知的混亂。
為什么越南人的名字習慣會跟中國人一致呢?可以追溯一下越南人是什么時候開始使用固定名字的。根據越南黎中和《越南人的姓與名》和阮龍操《越南人姓名考源》的研究,越南人的姓名固定下來始于公元前2世紀前后,即我國西漢時期。這跟秦始皇統一嶺南,把越南納入漢字圈有直接的關系。在強大的中原文化的影響下,越南的姓名習俗也逐漸形成。
如今越南已經使用拼音文字,但絕大部分人起的名字,原本是有對應的漢字。所以在翻譯越南文的過程中,由于拼音有時對應多個漢字,要找出原來他們使用的漢字,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除越南人名外,越南的地名也如此。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