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開辟越南“藍海”意愿強烈
8600萬的人口、7%的年均經濟增長率、修長的海岸線、較低的運營成本等一系列元素,令越南成為東盟市場的“橋頭堡”,吸引著全球各地的企業,其中也不乏中國商人的身影。
在此間舉行的“2011年開拓越南市場論壇”上,面對越南市場這塊大蛋糕,有人覺得美味,有人感嘆難啃。
上海嶸泰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制服為主的外貿企業,旗下工廠設在上海。今年春節后,隨著工人短缺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情況加劇,公司開始在越南、柬埔寨等地尋求設立新廠的可能。“中國一二線城市的工人月薪起碼是2500至3000元人民幣。而據我們所知,越南紡織業人工的平均月薪為80-120美元,甚至低于中國中西部地區的水平。”嶸泰制衣總經理李大嶸在參加論壇期間說。
無獨有偶,專門從事手套進出口的上海恭成國際貿易公司負責人柳志堅受日本客戶的委托,也在本次論壇上找尋新的生產商和供應商。“由于近期棉價等原材料價格飆升,客戶的利潤受到嚴重擠壓。由此想去越南探探路,是否能降低成本。”
關于中國勞工成本上漲的討論不絕于耳,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究竟是往中國內陸走還是向東南亞轉移的選擇。但在中越商務中心主任樊越看來,所謂“勞動力成本低”并非字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
多年從事中越商貿咨詢的樊越在接觸一大批旨在開拓越南市場的中國企業后發現,不少企業抱著萬分熱忱而去,卻沒有把了解和適應當地人的做事風格與方式作為第一階段目標。“越南的人工成本整體確實比中國低,但‘活在當下、享受人生’的生活理念,讓越南工人在工作效率上尚不能與中國工人同日而語,這往往讓原本計劃大干三五年的國外雇主感到失望。”
參會期間,記者還了解到,除了適應和融入當地的市民生活,另一個生意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找到合適的經銷商或銷售渠道。
南京大淵美容保健有限公司最近萌生了打開越南保健品市場的想法,并預計市場前景較好,但銷售渠道卻難以把握,無形中考驗著企業的智慧與膽量。
相較之下,上海和鷹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在經銷渠道的建立時動用了“中國式”智慧。由于越南工業水平欠發達,中國部分機械設備產品較歐美制造的性價比更高,上海和鷹機電從中看到了商機,有意向越南出口服裝加工的機器。公司海外營業部銷售工程師陸敏華向記者介紹:“我們之前向越南出口過縫紉機,鎖定了細分市場,形成了對品牌的穩定需求,為新產品布下了銷售網絡。”
作為營銷專家,上海戈絡寶營銷管理咨詢公司首席咨詢顧問黃泰山建議企業可適當舉辦一些提升消費者認同度的活動,消除當地人對“中國制造”的偏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剛剛涉足越南市場的企業,本屆開拓越南市場論壇還聚集了數家早已落戶越南的跨國公司。在他們看來,今年的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5年前就在越南建廠的鋁錠生產商KFL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自去年至今,明顯感到越南也開始重視環保,對去當地投資建廠的企業污染控制指標趨嚴。
越南新加坡綜合型工業城鎮高級市場經理沈惠民也認為,越南確實日益偏好高端產業前往當地投資和發展。“生產環節產生的污染應通過園區處理妥當;若處理不妥,最終反而提高了企業運營成本。”
中越貿易促進會秘書長姜守東說,無論有怎樣的變數,越南一直將中國視為目前及將來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將中國和東盟兩大市場連接起來。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