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留痕:到越南去趕集
清早,一位當地老婦人為我們劃槳,從隘江渡口送我們過境。竹排慢悠悠地橫穿過清澈見底的歸春河,一座座丘陵橫亙眼前。在高高的河岸上,一條泥沙公路沿著丘陵蜿蜒著。兩名如約前來的年輕向導已等候在那里,讓我們搭坐他們的摩托車。
那天正下著毛毛細雨,剛修建的沿邊公路變成了泥水路。車輪碾過處,水花四濺。路上偶爾看見一二兩汽車,不時還見到邊民在牧牛。路邊的一些村莊,房子大都是水泥磚砌的,手工粗糙,結構簡單,墻壁沒有粉刷。在所有的建筑中,最漂亮的是校舍,但沒有安裝玻璃窗。
我們約11時到平果社。市場只有兩個不大的圩亭,約四五百平方米,商品寥寥無幾,只有一些日常用品。集市上有兩頭肉豬出售,其中一頭是烤豬。趕集的人不多,與我們市場的熙熙攘攘大不相同。我們用了不到10分鐘的時間在集市上轉了兩圈,只看到兩家飲食店,店里顧客只有一兩人。可能是見到陌生人的緣故,市場上的人向我們投來好奇的目光。我們在一攤賣眼鏡的地攤前駐足。向導試戴一副平鏡眼鏡,問我是否要買。一問價錢,一幅眼鏡僅賣50元人民幣。我們對烤豬比較感興趣,問起價錢,是每斤20元。我們買了一斤,他們卻收40元。我有些莫名其妙。旁邊一位號稱“越南通”的中國邊民告訴我們,越南人所說的一斤即是我們中國的一公斤。在買豬肉時,我們拍起照來,賣烤豬的是一名二十幾歲的姑娘,一襲黑衣,披著一頭長發,長得水靈秀氣,做起生意卻很嫻熟。當天圩日恰逢當地的儂侗節,一些邊民正走親訪友,平果社的主人家也在招待客人。我們拍照時,人們都圍過來看熱鬧。越南邊民對數碼相機之類的高檔商品很是好奇和羨慕。我們走了幾戶人家,他們家里唯一的家用電器是一臺中國產的彩電,讓我們恍如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我們到一名屠宰商人家做客。他家有一座約80平方米的磚墻水泥瓦房,沒有廁所,有一個衣柜,柜上放著一臺中國產的彩色電視機,有兩臺無繩電話,在當地算是“小康”。主人先是用茶招待客人,頻頻招呼我們“喝水”。約過了20分鐘,他們開始倒酒敬客人。每杯約有一兩酒,要一口喝完,連連喝酒,沒有上菜。這種方式與我們的喝酒吃菜大不相同。越南人好客,只要你到家里喝茶喝酒,就成了這家人的朋友。我們造訪的這家人親友很多,但他們特意以中國餐招待我們,豬肚、排骨、花腸、豬肉等菜肴,制作得很香甜可口。主人很得意于他們的待客傳統。主人的兒子很有教養,才十來歲,吃完了飯卻禮貌地站起來對客人說“叔叔們慢慢吃”,隨后才離開飯桌。
越南沒有推行計劃生育,但很多人不愿孩子太多,一般只生育兩個孩子。一位客人帶來了他的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女兒17歲,正讀高中,戴著一頂花帽子,圍著一條雪白的圍巾,長得清秀可人;兒子14歲,在讀初中。他說,多生多育會貧困?磥,越南邊民也從我們的計劃生育中得到啟發。
我們后來還到向導的家做客。向導的父親是個退休的老公安,約摸50歲,說是25年工齡就可以退休。向導的老家在20公里外, 家有幾處山坡,因為耕地是私人的,可以買賣。主人家養有7頭小豬,火灶上掛著很多臘肉。主人先是倒茶,隨后又倒酒待客。房屋有點潮濕,散發出淡淡的霉味。主人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很自然,待客也很熱情。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李建勤 黃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