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青年南寧育才學校續(xù)寫半世紀跨國情
8月28日,正在廣西參加“中越大聯(lián)歡”的350名越南青年身著統(tǒng)一的藍色襯衣,和中國朋友一起來到黃氏宗祠參觀。南寧市高新區(qū)管理委員會社會事業(yè)局工作人員王美新向大家介紹,黃氏宗祠就是成立于1951年10月的越南中央學舍區(qū)(即廣西南寧育才學校)的舊址。
1951年,越南抗法戰(zhàn)爭激烈進行、勝利曙光在望之際,為新解放區(qū)培養(yǎng)干部以及為勝利后重建國家準備科技人才,成為越南勞動黨和政府的當務之急。應越南領(lǐng)導人胡志明的要求,中國同意越南在廣西南寧開辦一所革命干部學校,當時對外用中文名稱“廣西南寧育才學校”。1954年6月,學校遷至如今的廣西大學校內(nèi),1958年秋遷回越南。
28日上午11時,細雨霏霏。中越青年一下車就迫不及待地進入南寧育才學校舊址。只見學校舊址內(nèi)部仍是古祠堂樣式,大梁上還有“大清道光十九年歲次巳亥”的字樣。內(nèi)為青磚鋪地,雕花門扇。祠堂中央還保留古時用于祭祀的拜亭,拜亭的主梁為朱紅色。而在廂房和走廊處,則保留了越南辦學時添建的綠色木板墻、磚檻墻和綠色木方格花窗。后座大門正中門楣,越南辦學人員刻制的紅色五角星等仍保留完好。
祠堂內(nèi),還懸掛著數(shù)十幅當年越南干部及學生辦公、學習的照片。在一幅毛澤東主席和胡志明主席座談合影的照片前,越南青年們爭相留影。越南胡志明共青團委員鄧英榮說,我們來自越南各地的機關(guān)、事業(yè)單位、企業(yè)和學校,今天來到越南領(lǐng)導干部曾經(jīng)學習的南寧育才學,很感動,很榮幸,深深體會到兩國老一輩革命家親手締造和精心培育的友誼。
來自越南通訊社的編輯武月美英是中國一所新聞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已接觸中文14年的她每年都看中文圖書,對中國歷史頗有了解。她說,南寧育才學校是越南具有很大影響力的革命干部搖籃之一,書寫了中越人民友誼的佳話。
“今年已經(jīng)有多批代表團來這里參觀了。與以往所不同,今天來參觀的是幾百名越南青年。”現(xiàn)年75歲的黃成養(yǎng)老人,從小到大都住在南寧育才學校舊址附近。他告訴記者,當年越南學生是分布在學校周邊的村民家中學習和生活。盡管1958年育才學校搬去越南了,但這是中越兩國友誼的歷史見證,當?shù)卮迕穸贾鲃影褜W校維護好。
黃氏宗祠旁邊,兩棵參天大樹挺立茂盛。當?shù)卮迕裾f,這兩棵樹在這里生長100多年了,是育才學校的見證者。正在樹下合影的越南青年阮世安說,作為年輕一代,我們要傳承中越兩國的傳統(tǒng)友誼,續(xù)寫兩國友好發(fā)展未來。記者 黃艷梅
中國青年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