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市場化運作的黃金準則
編者按:時下,有一種說法認為:一個城市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包含兩項重要元素:經濟實力和文化內涵。因此,舉辦節慶活動正在成為城市的一個新亮點,一方面,通過舉辦節慶活動來增強城市的文化活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另一方面,通過節慶活動搭建一個經貿平臺,拉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節慶活動如何運作,才能既有經濟利益,又有市場效應,是各節慶當家人最關心的頭等大事。
南寧大地飛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前任董事長、總經理劉莉玲認為:節慶運作的市場化程度關系到節慶的品牌建設、經營效果與長遠發展;節慶主題活動的策劃與定位,不僅是節慶內容與形式的體現,而且會影響到節慶的市場化運作水平。
首先,節慶活動必須有廣泛的參與性。這是節慶凝人氣、造影響、樹品牌的有效手段,贊助商非常看重這一點。這種參與性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業內人士的參與,二是人民群眾的參與。
其次,節慶活動要與商務運作有機結合。節慶經濟的容納力非常強,十有八九的企業和產品都適合借助節慶平臺進行展示和宣傳推廣,而且這種宣傳推廣主要是以節慶的主題活動為載體,并進行延伸和擴展的。
第三,節慶活動必須堅持常辦常新。時代在不斷變化,由節慶帶動的邊緣產業也在不斷變化。一是策劃有“亮點”的主題活動,提高大眾關注度。二是策劃有“熱點”的主題活動,形成社會焦點。三是策劃有“賣點”的主題活動,增強商務運作能力。
劉莉玲強調,在策劃節慶活動主題時,應著眼于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從中挖掘有賣點的好項目,吸引大眾和贊助商,提高節慶的競爭力和經營能力。
南寧民歌節:唱響城市魅力
2007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以下簡稱南寧民歌節)的歌聲還縈繞在人們的記憶中,2008年南寧民歌節即將進入籌備階段。過去的南寧,曾經是經濟欠發達、文化產業也欠發達的城市。然而,卻在短短幾年內,打造出了國際民歌藝術節這一文化品牌。近年來,隨著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和與東南亞各國貿易往來的增多,特別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南寧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
近年來,南寧正因為舉辦國際民歌節而聲名遠播。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藝術總監、南寧市文化局局長陳曉玲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南寧一直有這樣一個期望:能真正起到中國西南地區出海通道樞紐城市的作用,成為西部開發的重點發展地區,通過南寧的大發展來帶動整個廣西的發展。要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必須首先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而提高城市知名度,必須善于經營城市。南寧通過比較發現,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力更容易快速地打造出城市的影響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民歌節的產生
陳曉玲認為,南寧舉辦民歌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在廣西各地都有趕歌圩的民間傳統。過去,廣西各族人民唱山歌每年有兩個旺季,一個旺季在春天的三月三,一個旺季在秋天收獲之后的中秋節。每逢趕歌圩,成千上萬的群眾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歌聲此起彼伏,蔚為壯觀。這種深厚的民間群眾基礎,使南寧市可以推出“民歌節”這一全國獨一無二的節日。同時,民歌又是世界性概念,全世界都可以唱民歌。
于是,民歌節成為一個平臺,一方面文藝界人士通過民歌節來展示文化發展的水平;另一方面它也是經濟活動的平臺。據了解,在南寧民歌節期間到南寧來的外地游客每年增加10%至30%,帶動了這個城市的旅游業和其他相關產業。民歌節成了廣西文化活動的一個重點,也成為經濟活動和旅游活動的一個重點。每年在民歌節期間舉辦的經貿活動,成交額都高達數十億元。
曾有媒體評論說,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引來6大沖擊波——新民歌沖擊波、投資沖擊波、文明沖擊波、旅游沖擊波、城建沖擊波、魅力沖擊波。
值得一提的是,南寧位于中國廣西中南部,面向東南亞,東鄰粵、港、澳,南臨北部灣,背靠大西南,是中國西南經濟圈、華南沿海經濟圈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三大經濟圈的交通樞紐中心,是中國唯一與東盟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首府城市,具有雙向溝通中國和東盟的區位優勢。
做大文化產業
南寧對辦節的體會是:辦一個節,不是僅僅組織一臺戲,搞幾個文化活動,而是通過文化活動的形式更多地把人流、物流、商機聚焦到一個點上。多年來,南寧民歌節反復強調民族性、現代性、國際化、時尚化以及大眾化。隨著民歌節影響力的擴大,南寧提出要加快民歌節產業化步伐。
據了解,南寧市正在探索走市場運作的路子,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專業的文化公司來經營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希望通過市場的手段來發展文化產業,最終達到政府辦節不花錢的目標。
事實上,南寧民歌節所帶動的投資、旅游等6大沖擊波是巨大的。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期間舉辦的投資貿易洽談會,規模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曾有一組數據顯示,1999年第一屆民歌節期間,經貿洽談會簽約額僅為70億元左右,7年后的2005年,民歌節經貿簽約額飚升到316億元,增長了近5倍。一大批投資金額大、技術含金量高、市場前景好、產業帶動力強、經濟效益好的簽約項目已經陸續建成投產,大大提升了南寧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發展水平。南寧市幾乎每天都有工程項目開工與竣工的消息見諸報端。另一組數據更震撼人心:1999年民歌節期間,南寧4天共接待游客達7萬多人次,到2005年就升到了60萬人次,增長了近9倍。南寧人真幸福,有5個旅游“黃金周”,除了元旦、春節、“五一”、國慶,還有民歌節。三星級以上的賓館也比1999年增加了5倍之多。(蘭 馨)
濰坊風箏會:助力城市品牌飛向國際
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由山東省濰坊市委、市政府主辦的第25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將于4月20日至5月3日舉辦。本屆風箏會將繼續遵循“風箏牽線、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辦會宗旨,安排了10項活動。其中,民間藝術節暨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突出融合文化資源、推動文化交流、展示文化成果、促進發展繁榮這一主題。
與往屆相比,本屆風箏會突出三大特點:一是充分體現濰坊豐厚的文化底蘊,各項活動豐富多彩。二是緊緊圍繞促進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兩大主題,不斷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新增加了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首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交易會、第28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頒獎與開幕式、迎2009新人新作郵展與文展會、國際經濟合作發展論壇、百名浙商濰坊行等活動。三是以人為本注重群眾參與,體現和諧。喜迎奧運萬人風箏放飛表演、風箏都大型歌舞焰火晚會和狂歡大巡游等,市民可自由參與。
風箏為經濟使者
濰坊市副市長初寶杰表示,濰坊國際風箏會是濰坊最有影響力、號召力和高文化含量、高經濟含量的品牌節會,被國際節慶組織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節會。它的舉辦,振興了傳統風箏產業,發展了風箏文化,加強了濰坊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增進了濰坊人民與世界各國朋友的深情厚誼。它已經成為濰坊對外開放的窗口,讓世界各地的朋友認識濰坊、了解濰坊、投資濰坊、發展濰坊、熱愛濰坊、情系濰坊,帶動了濰坊經濟、文化、旅游、商貿、交通、通信、城建、社會等方面的飛速發展,有力地增強和提升了濰坊的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使濰坊成為和諧、繁榮、友好的美麗家園。
濰坊國際風箏會萬人風箏大放飛,是風箏的奧運會,世界30多個國家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不分男女老幼的人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在歡聲笑語中放飛友誼、放飛和平、放飛春天,是那樣的和諧。風箏已經成為一位高雅而多情的友好使者,架起了通往世界五大洲的友誼橋梁,它把世界風箏愛好者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促進城市競爭力
濰坊國際風箏會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并有眾多海外人士參與的大型地方節會。其創立的“風箏牽線、文體搭臺、經貿唱戲”的模式,被全國各地廣為借鑒。國際風箏會的舉辦,讓世界了解了濰坊,也使濰坊更快地走向了世界,極大地促進了濰坊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為了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打好節會牌、唱好節會戲的新路子,從第16屆開始,濰坊風箏會嘗試市場化運作的辦會模式。風箏會期間還同時舉辦魯臺貿洽會、壽光菜博會、濰坊工業產品展銷會、昌樂珠寶展銷訂貨會、臨朐奇石展銷會等經貿活動。據不完全統計,風箏會期間,前來濰坊進行體育比賽、文藝演出、經貿洽談、觀光旅游、對外交流、理論研討、新聞報道、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國內外賓客近60萬人。
濰坊是風箏的發祥地。早在20世紀30年代,濰坊就曾舉辦過風箏會。解放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濰坊風箏又煥發了生機,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風箏展覽和放飛表演。1984年4月1日,在美國友人大衛·切克列的熱心幫助和山東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拉開帷幕。1988年4月1日,第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召開主席團會議。會上,由美國西雅圖風箏協會主席大衛·切克列提議,與會代表一致通過,確定濰坊市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第六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期間,成立了由美國、日本、英國、意大利等16個國家和地區風箏組織參加的國際風箏聯合會,并決定把總部設在濰坊。從此,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蘭 馨)
哈爾濱冰雪節:創造城市新價值
24年的歷程,24年的收獲,冰雪節為哈爾濱帶來了無尚的光榮和更多的夢想,已經成為哈爾濱市發展過程中創造城市價值的新載體,還成為哈爾濱走向世界的一個知名品牌,更是世界認識中國和了解哈爾濱的窗口。
增強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去年,哈爾濱冰雪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0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70多億元人民幣。消費、投資、外貿三輛馬車是拉動哈爾濱市GDP增長的三大動力,而冰雪節是推動城市進入消費時代的重要手段。巨大的商機又吸引了許多大企業投資冰雪產業,今年僅亞布力就開工建設了2個五星級和1個四星級賓館,冰雪節帶動了冰雪產業的發展。
冰雪節使哈爾濱市賓館、餐飲酒店、商場、交通、電信、銀行等部門的接待和服務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不僅讓游客感到服務上乘,也大大促進了這些行業的發展,使哈爾濱市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比重加大,經濟結構更加合理,城市競爭力加強。
冰雪節期間舉辦的黑龍江文化藝術之冬、劉老根大舞臺、冰哥雪妹評選以及國際冰球賽、哈啤雪地足球賽等文體活動,促進了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了城市品位,為城市創造了新的價值。冰雪節是綠色生態節慶活動的倡導者和履行實踐生態文明的執行者,各主要景點都引進了LED環保節能燈技術,不僅大力發展旅游產業,而且節約電力,保護環境。
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從1963年舉辦第一屆冰燈游園會開始,哈爾濱冰燈景觀經歷了44年,發展到現在的冰雪大世界,已經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是集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趣味性為一體的世界冰雪迪斯尼樂園,不僅氣勢磅礴景色壯美,而且在冰雪建筑的高度、長度、占地面積、用冰數量上都居世界第一。哈爾濱的冰燈雪雕豐富了世界冰雪藝術的內涵,也創造了獨具魅力和特色的冰雪人文景觀,使哈爾濱成為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在國際冰雪旅游方面,哈爾濱引領了世界潮流和方向。
在哈爾濱冰燈雪雕國際品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哈爾濱國際冰雪節,歷時24年,不僅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十大節慶活動,而且也與日本札幌的雪節、加拿大魁北克的冬令節、挪威奧斯陸的冰雪節并稱為世界四大聞名的冰雪節。在2000年1月1日零點,世界新千年鐘聲敲響的時刻,哈爾濱冰雪節活動被中央電視臺在第一時間內,向全世界現場直播中國迎接新千年的盛況。在新千年到來的時刻,哈爾濱冰雪節成為代表我國向世界人民奉獻的最精美的禮物,這再次證明哈爾濱國際冰雪節達到了世界水平。今年哈爾濱國際冰雪節的開幕式又被中央電視臺選定為17個代表中國傾國傾城的城市向全世界推廣。結合宣傳北京奧運會,哈爾濱作為全國10個奧運熱點城市,在2008年伊始率先開啟了奧運旅游活動,2008年冰雪節主題就是冰雪奧運。(張保軍)
長春冰雪節:張揚城市文化精神
2008中國長春冰雪旅游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75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高達79.3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17%和25%;共有17個項目簽約,合同利用資金216.8億元,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而2000年長春冰雪旅游節收入為4億元。長春市的冰雪節已從最初的雪雕觀賞發展到如今以滑雪運動為主,集觀賞、娛樂于一身的旅游品牌。冰雪旅游已從“冷資源”發展為“熱產業”。
群眾參與 品牌拉動
“市民是冰雪節的培育者、參與者也是受益者。”近日,長春市旅游局市場促進聯合處處長邵大明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介紹說,冰雪節正成為有百萬市民參加的狂歡節。長春市市長崔杰曾表示,冰雪節應真正體現百姓娛樂、百姓快樂。在今年冰雪節安排的36項活動中,如冬泳、滑冰大賽、秧歌大賽、家庭趣味比賽等,大多都以吸引老百姓參與為目的。特別是在今年的萬人滑雪大賽中,長春人就有9000名,這說明長春的冰雪運動不僅是專業運動員的活動,更是當地市民的活動。
邵大明指出,通過市民的積極參與,冰雪節凝聚了人氣,營造了氛圍,吸引了更多游客,做大了旅游市場而引入的冰雪迪士尼樂園、瑞典瓦薩50公里越野滑雪賽、國際雪聯越野滑雪長春站暨國際雪聯長距離積分賽、全國越野滑雪錦標賽等眾多品牌項目活動,使冰雪節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創新、不斷豐富,為冰雪節增加不少看點,是冰雪節持續發展的推動力之一。
文化驅動 彰顯特色
目前,全國許多地方都在舉辦各種類型的冰雪節。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長春冰雪節主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實現差異化競爭。
長春冰雪節突出“冰雪結合,以雪為主;動靜結合,以動為主”的特色,充分發揮雪上資源優勢,在旅游滑雪、競技滑雪、越野滑雪、趣味雪上運動等方面下功夫,重點規劃建設了南湖冰雪狂歡游樂園、凈月潭瓦薩冰雪樂園和長春蓮花山滑雪場等冰雪基地,讓更多中外游客體驗特色冰雪。
邵大明稱,做好做大冰雪節文章需要核心競爭力——特色,也需要驅動力——文化。旅游與文化是一個天然不可分割的整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是城市的無形資產和品牌。這就要求一個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形象,必須有其抓住眼球、打動心靈、刺激愿望、滿足欲求的文化特質。所以,如果不對文化驅動力給予高度關注,冰雪節的生命力就會減弱。
長春正在營造屬于自己特有的關東文化氛圍。人們可以看到,關東美食會、秧歌大賽、剪紙、大紅燈籠、中國結乃至冰糖葫蘆等,年年把冰雪節裝扮得紅紅火火、鄉土味十足,令海外游客大開眼界。
區域聯合 機制創新
走區域聯合之路,是長春冰雪節的又一競爭策略。邵大明介紹說,東北成立了“4+1”城市沈陽、長春、哈爾濱、大連和鞍山區域旅游聯合體,開展聯合推廣、促銷、研討發展戰略等,特別是旅游線路的聯合,互相帶動客源,使游客旅游走線不走點,如相當多的游客選擇到哈爾濱看冰燈雪雕,回長春滑雪。區域聯合有甜頭不僅能產生直接的貢獻力,還能激活城市、創造和諧。現在這幾個城市的積極性非常高,希望把東北冰雪旅游大盤托起。
冰雪節催生了一個新的辦節機制。從由凈月開發區挑起龍頭到全市火熱發展,冰雪節的辦節機制在不斷優化。過去,政府投入很大,如今政府投入逐年減少,但效益不斷增加。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冰雪為媒,經貿合作。11年發展歷程,讓他們深深體會,到只有利用特色資源,搞產業結合,進行市場化運作,冰雪節才能走得更遠。面對新一輪冰雪大戰,邵大明告訴記者,冰雪節將繼續加強區域聯合、關注民生、找準特色、做足文化文章、優化辦節機制。
冰雪節在留給人們驚喜和歡樂的同時,也帶給長春多重收獲。冰雪節對于樹立長春市形象、改善城市環境、張揚城市文化精神、拉動經濟等,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葉靈燕)
沈陽冰雪節:推動城市品牌建設
2008年入冬的第一場雪讓沈陽這座古城又一次“火”了起來,人們為從天而降的雪花狂呼,在當地人眼里,這些可是白花花的銀子。“冷”資源不僅催生了沈陽冰雪節,推動了城市的品牌形象宣傳,還刺激了當地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每年冬季,數以萬計的滑雪和旅游愛好者匯聚于此,在感受冰雪魅力的同時,也為沈陽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潤。
從1997年到2008年,經過11年的精心打造和培養,沈陽冰雪節已經成為遼寧冬季冰雪節旅游活動的一大品牌。值得一提的是,沈陽冰雪節有機地將冰雪與文化、冰雪與民俗、冰雪與健身相結合,突出雪上運動的參與性和冰雪藝術的觀賞性,開展滑雪、冰上速滑比賽、冰上娛樂、冬泳比賽等多個系列近30個不同的游樂項目;同時,北陵公園、南湖公園和五里河公園還舉辦了大型雪雕、游園會、燈會等活動。此外,在游園活動中,大學生們的假面舞、社區的秧歌隊穿插其中,加強群眾的參與性。沈陽冰雪旅游節的舉辦不僅豐富了當地百姓的冬季文化生活,還為城市的形象宣傳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介紹,為了充分利用冰雪資源,拓展旅游市場,冰雪節的主辦方——沈陽市政府、沈陽棋盤山開發區管委會、沈陽市旅游局3家單位將旅游項目配套設施等納入重點工作日程。棋盤山冰雪大世界雪場硬件建設、冰雪雕樣式規模、娛樂項目、人性化服務等整體水平開始與國際化接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有業內人士認為,冰雪節已經成為沈陽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作為東北冰雪旅游第一站,沈陽冰雪節的魅力日益凸現,而冰雪節主會場——沈陽棋盤山冰雪大世界則成為拉動沈陽冰雪經濟的領頭羊。經過幾年的培育、發展,以冰雪大世界為龍頭,“東陵公園—鳥島—‘世博園’—沈陽海洋世界—冰川動物樂園—冰雪大世界”一線多點全面開花的東部旅游新格局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游客的追捧。
統計數據表明,近幾年,沈陽冰雪節接待的游客和旅游收入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潛在的冰雪消費群體日漸擴大。有媒體報道,“冷”資源帶來的“熱”經濟不僅讓棋盤山管委會副主任洪波喜出望外,還讓棋盤山景區附近的農民張連仁樂開了花。老張說,他家的農家院飯店已經開了3年,因為挨著棋盤山滑雪場,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同村的劉慶滿告訴記者,這幾年在滑雪場附近搞的馬爬犁、狗爬犁非常受游客歡迎,每年冬天都能掙個3000至4000元。
冰雪經濟的升溫,不僅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途徑,也帶動了與冰雪節關聯產業的良性發展,特別是以冰雪節為典型的節慶類項目,將作為推動沈陽會展經濟發展的大型活動之一。根據沈陽市“十一五”會展業發展規劃,未來5年,沈陽將圍繞“兩個經濟圈”,堅持“三大特色”,走“展、會、節聯動”、“階段發展”之路,依托東北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注重開拓開發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會議(論壇)和節慶項目,使展覽、會議(論壇)和節慶活動的數量比例由“十五”末期的702010,到2010年調整至603010,從而更加凸顯沈陽中心城市的功能與作用。
根據規劃,2008年沈陽會展業總收入將達到5.3億元,2010年實現7億元,年遞增幅度在15%以上;拉動相關產業增加收益,2008年實現37億元,2010年實現51億元,年遞增幅度在15%以上。(鼎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