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際標準種植農產品出口更有針對性
這位40多歲的農民,每年初與縣里的一家農產品出口公司簽訂租種合同后,按照公司制訂的生產標準種植甜椒,每季收成后,公司按合同協定價進行收購,加工,最終出口到國外。
“合同規定,必須按照公司的要求種植,否則收購時質量檢測不達標,企業拒絕收購,損失由我們農戶承擔。”田榮耀說。
中國農業部在國務院今年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將通過3年至5年時間,建立既符合中國農業的生產特點,又符合中國消費水平,還能和國際接軌的質量標準體系。
分析人士指出,此舉表明中國政府正在進一步完善自身出口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通過參照國外的高標準生產,以提供給國外消費者更為安全、放心的農產品。
近年來,包括日本、歐盟在內的中國農產品主要進口國不斷提高進口門檻,使中國出口農產品多次被檢測出藥殘超標,部分海外媒體對“中國生產”質疑之聲不斷,導致中國農產品出口難度加大。
農業部對此表示,與國外相比,中國的農業標準制訂起步較晚,水平也不很高,更新速度相對緩慢成為掣肘中國農業生產者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的重要原因。
同時,中國農業當前仍然以分散經營為主的現狀決定了不可能使所有農業生產者全部按照國際要求的進行生產。農業部資料顯示:中國有2.4億農戶,他們都是農業生產者、農產品的供給者。
為確保農民種植農產品能夠達到進口國要求,2004年,全國農產品出口規模最大的山東省開始在全國率先探索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農產品種植操作標準,并通過企業逐步從簽約農戶向個體農戶中推廣。
目前,山東省的農業部門已根據主要進口國的農產品進口標準并結合中國實際,制訂出了包括菠菜、大蔥、番茄、草莓等在內的16種出口農產品種植標準,其中9種標準有望在今年成為全國出口農產品的質量標準。
進口商下訂單、農戶按照國際標準生產,企業負責出口。在這一模式下,山東目前已有500多萬名像田榮耀這樣的農民,遵循著這些生產標準,種植或參與農產品收獲后的加工,最終通過企業將農產品出口國外。
農業標準研究學者、山東省植保總站副站長李明立說,建立與國外進口標準對接的農業生產標準并在越來越多的農民中推廣,將使農產品出口更有針對性,有望使中國出口農產品從以往被動應對國外進口高標準變為主動跨越高標準。
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表示,中國農業部準備進一步完善標準制定體系,進一步提高標準數量和質量。作者:董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