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為群眾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途徑
——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是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保障。十七大報告要求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這是更好地為群眾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途徑。在此,結合廣西實際,就如何推進我區中醫藥民族醫藥工作談點己見。
一、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關系到全民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實現
第一,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是廣西實現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現實要求。據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廣西71.85%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均低于全國同類地區。由于就診醫療費用高、經濟困難等原因,我區農村突出存在醫療服務就診需求受到抑制等問題。廣西實現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除用好現有衛生資源外,必須繼續充分發揮中醫藥、民族醫藥“簡、便、廉、驗”的優勢,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為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村、少數民族地區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衛生服務需求。近年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實踐表明,中醫藥服務開展得好的地方,群眾的醫療負擔明顯減輕,滿意度高。
第二,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有利于充分發揮廣西醫藥特色和優勢。作為中草藥資源大省,中醫藥、民族醫藥是廣西醫藥事業的特色和優勢,蘊藏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獨特診療技術方法,在診治常見病、慢性病和疑難病以及預防保健等方面有獨到之處,在人民群眾中有較高的認同度。中西醫齊頭并進,優勢互補,能降低診治成本,節約醫療資源。
第三,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有利于在醫療方面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東盟各國對中醫藥文化向來比較認同,中醫藥民族醫藥在東盟各國一直有較好的群眾基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全面啟動后,我們與東盟的中醫藥貿易額逐年增加,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廣西作為與東盟交流的橋梁和合作平臺,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有利于增進與各國尤其是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與合作。
第四,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可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探索新路子。我國西部地區大都擁有突出的傳統醫藥資源優勢,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要求充分發揮自身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大力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衛生技術和服務優勢,增加民眾醫療服務選擇機會,努力使廣大群眾享有與我區經濟發展水平基本適應的醫療保健服務。
二、積極推進廣西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措施
(一)解放思想,統一認識,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探索廣西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路子,首要的是進一步解放思想。客觀地說,“十五”以來,廣西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中醫、民族醫療規模擴大,服務能力增強。但與全國其他省(市、區)相比仍有差距。我區是少數民族自治區,有獨特的區情,應盡快統一認識,制定和出臺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條例,以推進廣西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在法制化、規范化軌道上的穩健發展。要將中醫藥工作納入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大局,發揮政府在規劃、投入、建設和監管方面的作用,著力營造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扶持政策環境,鼓勵區內外社會資金投入,為發展和繁榮廣西的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提供資金保障。
(二)深化改革,健全管理體制。 要在繼承和遵循中醫藥自身特色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深化中醫藥管理體制改革。如依照衛生部管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模式設立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管理部門,健全區、市二級地方中醫藥民族醫藥管理體系,各縣在衛生局內設置中醫藥民族醫藥管理機構等。要借鑒其它省、市的管理經驗,積極探索適合我區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機制。如建立健全中醫藥民族醫藥多部門協調機制、籌資機制、服務補償機制、跨行業資源優化整合和綜合利用機制等。
(三)以人為本,完善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服務體系。目前,我區中醫服務體系發展不平衡,農村和城市社區中醫藥服務網絡有待進一步完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人群之間可享受的中醫藥服務差距較大。因此,要切實做好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藥醫療機構建設規劃,全面加強中醫藥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中醫藥服務在新農合、社區衛生服務等基層的落實,真正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中醫藥服務。
(四)強化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能力。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的關鍵在人才。目前,我區中醫和民族醫藥人才隊伍存在數量不足、整體隊伍素質偏低、層次結構欠合理等問題。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中醫藥和民族醫藥要有所作為,就要大力實施“人才興醫”戰略。根據基層的實際需求,有計劃地培養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人員,充實隊伍,尤其要加大農村中醫藥人才培養力度,提高農村中醫藥服務能力。同時,要充分調動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積極性,給廣大工作者有施展才華的舞臺。 (韋 波 自治區衛生廳副廳長)來源: 廣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