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回首:工程機械、游艇等成為廈門出口新銳
去年,廈門的外貿進出口持續快速增長,總量達到397.8億美元,大約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量的2%。不過,廈門有不少商品的出口遠遠超出了這個比例。這其中既有類似石材、節能燈這樣名聲在外的出口商品,也涌現了工程機械、游艇等等一批出口“新銳”。說到工程機械,廈門可不只有一家廈工。民營企業廈門裝載機有限公司也是行業的佼佼者,尤其在出口方面。春節前夕,當記者來到位于海滄的這家企業采訪時,還絲毫看不到任何放假的跡象,廠區里,數十臺裝載機即將裝船,踏上前往異國的旅途。
廈門市裝載機有限公司總經理 傅清良:有印度、烏克蘭的,有比利時的,三四個地方都要走。
廈裝公司之所以走向國際市場,起因于2004年老板的一次考察,當時傅清良總經理帶隊前往印度,當看到當地工程機械的市場很大而生產卻是空白時,他立刻萌生了出口的想法。2005年廈裝到孟買參展,年底5臺裝載機出口印度,2006年廈裝的產品又成功打入俄羅斯、比利時、卡塔爾等國。2007年廈裝開拓市場的努力結出了更加豐碩的果實,全年實現出口96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倍,在公司銷售總額中占了35%的比重。
傅清良發現,跟相對飽和的國內市場相比,工程機械的出口價格要好很多。只要能開發出適合國外客戶使用的機型,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還是有很強的競爭力。他決定,今年公司要在技術開發和服務上下更大的本錢。
廈門市裝載機有限公司總經理 傅清良:通過這幾年來的出口市場,我覺得我們在技術方面還有機子的可靠性方面,跟國外的品牌還是有差距的,所以今年依托出口的市場有一定的利潤,所以今年把技術創新包括技術的服務這一塊(加大投入),投入相當于前5年的投入。
去年,廈門工程機械的出口額為1.3億美元,增幅達到144%,盡管另一項出口商品游艇去年的出口金額和增幅沒法跟工程機械相比,但廈門的游艇出口占了全國的20%以上,這個比例可是很多商品望塵莫及的!海滄排頭就聚集了唐榮、翰盛等廈門好幾家游艇制造企業,他們的產品幾乎清一色出口。
春節前夕,翰盛的生產車間里有三四十條大大小小的游艇同時在制作,這種10米長的帆船你可能在五緣灣看見過,這是供專業比賽用的,而這些體型較大的游艇基本上是國外的家庭購買。盡管今年的出口訂單已經排滿,然而作為出口廠家他們并不是沒有擔憂:一方面,原油價格的上漲造成化工材料的價格上漲,游艇的制造成本跟著上升,另一方面,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一路走低,很多游艇出口商已經在著手開拓新的出口市場了。
廈門翰盛游艇有限公司總裁助理 林志強:我們現在的市場主要是在美國,我們可以從美國的市場慢慢轉移到歐洲這邊,因為歐元相對會比較穩定,它本身歐元的市場也不小,但進入歐洲有歐洲不同的一些行業的要求,我們都已經在申請做CE認證,CE認證進入歐洲市場唯一的通行證,這方面我們開始做一些投入,今年年底大部分的CE認證都會出來。
記者王群報道。
新春展望:力促廈門外貿出口穩定增長
經過了去年外貿進出口持續快速的增長之后,2008年,我市提出:外貿進出口總額要在去年的基礎上增長16.6%,其中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18%和14%。為了力促廈門外貿出口今年穩定增長。外貿主管部門有不少招數。
說到今年的外貿大環境,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今年我國外貿出口面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美國次貸危機,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全球礦產資源、糧食價格上漲等等,都是政府部門和外貿企業必須隨時關注的。就全國而言,今年要繼續力保外貿出口的穩定增長,以解決產業發展空間和人口就業的問題。而具體到廈門,這樣一個把外貿視為生命線的城市,目標也是一致的。
市貿發局局長 熊衍良:從全市外貿出口角度來講,我們還是要大力促進外貿出口的穩定的增長。
促進外貿出口穩定增長,重點出口企業是抓手。過去兩年,貿發局相繼評出了一批重點出口企業給予扶持,2008年,貿發局將修訂完善針對重點出口企業的扶持政策,充實一批新的潛力企業,加大扶持力度,擴大扶持項目,繼續培育一批大型外貿出口企業、優勢工業出口企業和專業外貿出口企業。
此外,培植優勢產業也將是貿發局新年的主要工作。一個產業是不是優勢產業,關鍵看它的出口在全國的占比有多高,出口增速是否快過全市平均水平。目前,廈門石材、節能燈、電視機、鎢制品、龍頭閥門、蘑菇罐頭的出口在全國已經有一定的名氣,而客車、工程機械和游艇也堪稱出口的后起之秀。貿發局表示,將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這些產業開拓國際市場,包括鼓勵企業在境外設立貿易網點、赴境外參展、進行產品認證和商標注冊,另外政府部門還有意通過舉辦專業展會,來促進優勢產業的集群發展。
市貿發局局長 熊衍良:使產業群能夠做大起來,產業鏈能夠做長,這樣我們一批產業做大以后,我們的出口就能夠保持一個穩定的增長。
作為海峽西岸的重要中心城市,擴大進口、增強廈門口岸的輻射帶動作用,也一直是政府部門努力的目標。2007年,我市首次制訂了促進外貿進口的獎勵辦法,收到明顯成效。今年,政府部門還將繼續按照“多增長、多扶持”的原則,修訂進口扶持政策,加大進口扶持力度,對扶持對象不分所有制,對鼓勵進口商品的類別也將從大宗資源性商品進一步延伸到生活用品等。
記者王群、通訊員鄭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