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客人來訪:商務部推文化出口大計劃
本報記者 滕曉萌1月10日,美國百老匯的客人拜訪了陳紀新,陳紀新又陪同他們拜訪了商務部貿易司司長胡景巖。
陳紀新是一名引進國外演出到中國的王牌經紀人,轟動一時的雅尼太廟音樂會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演唱會皆出自她的手筆。
今年年初她再次去了一趟百老匯,不過她此行的目的不是去引進百老匯的歌劇,而是“改行”將中國的演出推向美國市場。與她同行的是中國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司長胡景巖。
胡更多的是從外貿角度考慮——在過去的三年中,外貿順差數字一路飆升。1月11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2007年中國外貿順差2622億美元。中國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制造業出口越來越困難。
因此,中國政府決定,大力發展相對不容易引起糾紛、并且潛力巨大的服務貿易。2006年4月,商務部成立服務貿易司,胡景巖出任司長。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與醞釀,2007年歲末,商務部、文化部等部委終于確認,對142家文化企業和118個文化項目給予重點支持。中國文化產品出口的政府推動之手,正在加大力度。
張惠妹演唱會里的順差
關于中國文化貿易的現狀,一直沒有一個精確的統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說,他聽到過的逆差比例,從1∶5到1∶100都有。也就是說,在文化產品方面,中國的進口是出口的5倍到100倍之多。
“1∶5應該是加上了電視機、DVD機等文化相關的機電產品出口,如果只算出版物、音像制品、演出這樣的核心產品,我比較相信1∶100的數字”,向勇說。
而胡景巖提供的數據是:2006年,中國文化產品出口總額是96.53億美元——2007年中國外貿出口的數字是12180億美元。
但是在全球,文化產品已經是一個相當大的出口門類。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視聽產業,在美國僅次于航空航天業,是第二大出口產業;在英國,文化產品出口也僅次于金融業。
各國政府重視文化產品出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這是一個標準的無煙工業。日本目前每年對美國的動漫出口是鋼鐵的四倍,達到50億美元。“如果生產50億美元的鋼鐵,要在日本耗費多少能源?給環境造成多大的壓力?”胡景巖說。
一位商務部的官員回憶,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一位臺灣商人曾對他說:“不要看你們找了那么多工人,加工了那么多產品賣到臺灣,我們只要讓張惠妹來開幾場演唱會,錢就賺回來了”。
《集結號》獲出口政策支持
但是,這個看似平靜的行業,卻有著中國企業難以跨越的高門檻。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能夠得到海外商演邀請的,往往是雜技、京劇、武術等中國特有的種類。中國最大的涉外演出中介機構——中國對外演出公司一度因此被戲稱為“中國雜技對外演出公司”。
即使在中國市場化程度較高、資金相對充足的行業,情況也未見樂觀。2006年,中國電影海外票房收入總和2億美元,比當年好萊塢大片《達芬奇密碼》一周的海外票房多不了多少。
由于長期缺乏有實力的文化企業,中國在國際文化市場上不斷被邊緣化。陳紀新說,幾年前她在擔任國際演藝協會(IPSA)理事的時候,“連馬耳他都有人討論,就是沒有人討論中國”。
隨著政府對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出口的認識逐漸深入,工作思路也逐漸發生變化。
商務部等部門在2007年發布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規定凡圖書出口企業年出口版權15項或者年出口額30萬以上;互聯網企業年出口額1萬美元以上演出每場3000美元以上等等,都能得到政府的鼓勵和支持。
最后入圍的項目包括《讀者》海外版、《集結號》、《家有兒女》、青春版《牡丹亭》等,它們將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獲得政府市場開拓、技術創新、海關通關方面的支持。據了解,政府正在醞釀,對重點企業提供優惠貸款和出口信用保險。
文化出海道路
在推動文化產業出口上,現在的共識是政府大有可為。
中國文化產業開始在公開討論一度避諱的話題:國外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怎樣才能把產品賣出去?
2007年底,在一次演出“走出去”的會議上,一些企業提出,推動文化產品出口,不能一味只盯著海外華人市場,或者鼓勵“富有民族特色”的項目,而是應該讓企業研究海外市場,讓出口產品增加一些國際化元素,民族的才能成為世界的。
中國最大的音像制品出版商和發行商——中凱文化董事長郭子龍告訴本報記者,由于音像制品出口版權國內外作法不一,容易引起糾紛,他就完全沒有進軍海外的計劃。
陳紀新曾經向美國合作方推薦中國演出節目,令她吃驚的是,對方最后看中的節目,與自己的推薦大相徑庭。美國人選擇的條件是,節目必須擁有美國人習慣的百老匯因素,比如色彩鮮艷、交響配樂等等。
中國文化輸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