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凈出口是暫時現象
在美國農業部1月11日公布的農產品供需月度報告中,玉米庫存數據出現了出乎市場意料的急劇下降,當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就有多種農產品期貨合約漲停。過去一年間,各主要農產品的國際價格均已上漲了50%以上,當前CBOT的小麥和大豆期貨價格已創下歷史新高,玉米也刷新了12年來的高位。國際糧價高位運行的一個直接效應是,中國糧食出口在2007年大幅增加。去年1-11月,中國玉米出口量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85.3%,小麥在去年1-10月的出口量增長了206.5%。2007年前10個月,中國糧食凈出口量為71.6億公斤,而2006年中國還是糧食凈進口國。糧食出口的迅速增加,無疑會加大國內糧價上漲的壓力。
在當前中國整體物價水平上漲較快的情況下,糧價的上漲特別引人關注。從統計數據看,2007年11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了6.9%,其中食品價格漲幅高達18.2%,糧食價格則上漲了6.6%。目前中國的CPI中,食品所占的權重為33%左右。正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畢井泉最近所說,中國物價波動的幅度取決于食品價格,食品價格又取決于糧食價格。顯然,維護糧價的穩定事關重大。
在1月初舉行的全國糧食局長會議上,嚴控糧食出口成為維護今年國內糧食市場穩定的對策之一。在此之前,一場由多部門參與的 “糧食保衛戰”已悄然打響:1月1日,商務部宣布從即日起對小麥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糧食制粉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在此前兩天,財政部宣布我國將在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對多種原糧及其制粉產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2007年12月20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剛取消了小麥、稻谷等原糧及制粉的出口退稅,涉及84類原糧及制粉出口產品。在半個月內連續出臺多項有關措施,顯示了管理層對控制糧食出口、穩定國內糧價的堅定決心。
有分析指出,控制糧食出口對穩定國內糧價的作用,很大程度只是心理意義上的,因為中國糧食出口量占市場的比重并不大,例如2006年的出口量只占國內糧食消費總量的1.9%,對市場價格并不起決定作用。的確,控制出口對國內糧價的實際效應還有待觀察。筆者認為2007年中國糧食凈出口局面只是暫時性的,在一定時期內,中國還有糧食凈進口的需求,國際的高糧價主要還將通過進口途徑來影響國內。
在某一特定時期,一國的糧食供給不外乎三種來源,分別是當年生產、庫存和進口。由于人口繼續增長及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中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導致出現了一定的產需缺口,這意味著當年的糧食產量不能滿足當年的消費需求。2005年和2006年,中國糧食產需缺口分別為137.5億公斤和105.5億公斤。產需缺口一般需通過進口來彌補,以實現供求平衡。從2004年開始,中國成為糧食的凈進口國,2004-2006年間,中國糧食凈進口量分別為248.5億公斤、222.5億公斤和254億公斤,三年已累計凈進口725億公斤。
在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激勵下,2007年,中國糧食實現了連續第4年增產,總產量有望突破5億噸,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但產需缺口仍將存在。據測算,到2010年中國達到小康水平時的人均糧食需求量應為420公斤左右,那么相應的糧食需求總量約為5.88億噸,考慮到短期內中國糧食大幅增產的可能性并不大,這意味著國內糧食供求將在較長時期內處于平衡偏緊的狀態。據此分析,整體上中國仍存在凈進口糧食的需要,而當處于凈進口局面時,國際糧食市場上的高價同樣將推高國內糧價。這使我們不得不對國際糧食市場的變動作更多的關注。
本輪國際糧價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干旱等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糧食產量出現下降,而全球糧食需求卻穩步增長,導致供求關系趨緊,這是漲價的根本原因。海運費用增加也是推動糧價上漲的一個原因。此外,一些國家生物能源產業的迅速發展消耗了大量的糧食供給,已顯著推高了糧價。美國農業部估計,2007年美國收獲的玉米中有27%被用于生產燃料乙醇,這給糧食市場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面對當前糧價的持續上漲和庫存的逐漸降低,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迪烏夫已于去年12月召開新聞發布會,呼吁世界各國立即采取措施應對糧食危機。
當然,我們也沒必要對當前的糧食形勢過于擔憂。國際方面,一些國家尚有大量土地處于休耕或待開墾狀態,當糧價達到有足夠驅動力的水平時,這些土地就會被投入耕作,因此世界糧食生產仍有較大潛力,國際糧價的上漲空間是有限的。國內方面,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保障本國的糧食生產能力,產需缺口會被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同時我國現有的糧食儲備比較充裕,大大高于國際公認的安全水平。因此,近期內中國完全有把握保障國內的糧食供求平衡。
海關總署的最新數據表明,最近中國的糧食出口已出現下降趨勢,例如去年12月的玉米出口量同比減少了91%,而2007年全年的出口量仍較上年增加58.7%,這很可能是控制糧食出口的措施已初見成效。但綜上分析,筆者認為,要在國際糧價高位下維護國內糧食市場的平衡,仍必須主要依靠國內生產,增加本國的供給能力。由于國際貿易中的“大國效應”,中國已在鐵礦石等大宗原材料的漲價中面臨“輸入型通脹”的威脅,而糧食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更不應過多地依賴國際市場。
(作者:黎霆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