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產業將成地區產業增長新亮點
“中部博覽會、全國糖酒交易會、第五屆全國城運會、國際金鷹藝術節、農博會、花卉節、湖南旅游節等節事活動家喻戶曉,在全國各地好評如潮”,以此拉動了地方經濟快速增長,打造出一系列知名品牌。近年來會展業在我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國有大型展覽場館147座,展覽總面積100萬平米。從會展環境、設施、種類、規模、水平到會展的作用和影響,我國已成為亞洲展覽大國,并日益成為亞洲區域性“展覽中心”。
湖南會展產業優勢明顯潛力深厚
湖南地處中部,具有承東啟西、連通南北的交通和區位優勢,資源豐富,市場廣闊,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文化底蘊深厚,發展會展業優勢明顯。
長沙作為湖南省會,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對外開放的旅游城市,基礎設施完備,旅游、娛樂、休閑、餐飲、商貿、教育等產業發達。
近年來,按黨中央“中部崛起”戰略部署,湖南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省”的總體目標,將會展和旅游業作為戰略目標重點扶植。長沙著力打造中部會展名城,湖南省展覽館、紅星國際會展中心、湖南國際會展中心和長沙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等大型場館相繼落成,展覽面積達20萬平米,相當于全國展館總面積的1/8,并成功舉辦了首屆中部博覽會、全國糖酒交易會、第五屆全國城運會、國際金鷹藝術節、農博會、花卉節、湖南旅游節等節事活動,在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近日,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龐道沐在2007第二屆中國(長沙)國際食品博覽會籌備工作會上講表示,會展經濟發展方興未艾,各種名目的展銷會、博覽會非;钴S,展經濟正成為一個新的支柱產業,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拉動作用越來越大。在這個方面我們湖南,特別是長沙,應該說在全國是走在前面的。區域性的展會,包括中博會、珠洽會等在全國有一定影響。還有就是行業性展會特別多,名目繁多而且特別活躍,如農博會已經成了品牌,還有食博會、車展和服裝博覽會等也很多,會展經濟發展比較好。
專家預計,“十一五”期間旅游和會展業將成為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
人才制約成為會展產業發展軟肋
專家表示,會展產業因其回報率高,對相關產業拉動效應明顯,對舉辦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催化作用,被譽為“城市的面包”,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和社會發展的“助推器”。
近年來,我國涌現了一批專業品牌展覽會,如北京的機床展、紡機展、冶金鑄造展和印刷展已躋身國際同行展前列,上海APEC、廣州廣交會、南京華商會、深圳高交會、北京科博會、北京春秋國際服裝展,大連、寧波、東莞的服裝節,上海國際家具展都逐步成為新的會展品牌。
就國際會展業來看,發達國家會展業產值約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0.2%,美國和德國更高達1%。我國會展業產值約40億元,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0.004%,可見其比例很低。中國作為世界具潛力的市場,展覽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預計至2010年,全國展覽業產值將達到130億元,社會效益近1000億元。
近日,湖南商學院旅游文化研究室王佩良主任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隨著會展業的快速發展,對會展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他告訴記者,當前會展人才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核心人才,即專業的會展組織人才,主要從事會展的策劃和管理;第二是輔助型人才,從事場館管理和設計、搭建展臺等;第三是支持人才,從事翻譯、物流、廣告、旅游、接待等。
據勞動保障部統計,目前我國100多萬會展從業者中,會展核心人才僅15萬人,具備會展管理與運營的職業經理人不足200人。上海會展從業者5000人,具有5年以上從業經驗者不足50人,可謂“百里挑一”。被譽為“朝陽產業”的中國會展業面臨著人才稀缺“瓶頸”的嚴重制約。據悉,上海為準備2010年“世博會”,還專門成立了緊缺人才辦公室,采取種種措施,積極儲備會展人才。高素質會展核人才主要靠高等教育培養。他透露說,目前湖南商學院已經走在前列,準確而率先在全國開辦會展專業,培養高素質的會展人才。
王佩良認為,隨著2010年“世博會”的臨近,中國會展產業也迅速升溫,也成為新經濟時代的“香餑餑”和“大蛋糕”。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持續快速發展,國內外貿易逐年增長,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外貿大國。隨著WTO條款的逐步實施,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愈益密切,越來的中國產品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外國產品進入中國。會展作為溝通國內外市場的中間橋梁,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內外貿易、招商引資和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劉祥 蔣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