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申請更名為中國紡織服裝工業聯合會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申請更名為中國紡織服裝工業聯合會
一、申請內容: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申請更名為中國紡織服裝工業聯合會
二、申請理由: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成立于1998年。現主管單位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并受國資委委托,代為管理中國服裝協會等30多個全國性紡織服裝專業協會、學會及事業單位。
現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申請更名為中國紡織服裝工業聯合會,主要基于以下原因考慮:
一、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是具有聯合會性質的社團組織。中國的紡織工業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生產體系,目前我們12個專業的產業協會,即化學纖維、棉紡織、色織、毛紡織、麻紡織、絲綢、印染、針織、服裝、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以及紡織機械涵蓋了整個紡織產業;同時,其他紡織類綜合性的協會和事業單位,如服裝設計師、流行色、紡織服裝教育、規劃研究、貿易促進、信息中心、產品開發中心、技術進步咨詢中心、科技發展中心、國際交流中心等發揮專門化的業務職能,從不同側面、多層次為各產業提供專門化的服務,成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不可分割的組成成員。紡織工業最大的一個特點是上下游各專業協會與綜合性單位專門化的服務聯系緊密,形成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因此,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自成立之日起,就定位于各專業性協會、綜合性協會、事業單位,為整個紡織產業服務的聯合會性質。當時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這是延續了中國政府系列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工業部”所具特有的紡織大行業概念,是中國特殊的廣泛性內涵。但目前看來,在協會體制下,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已不是行政性管理行業的單位,它是各個成員社會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的聯合體,致力于大紡織產業鏈的整體共性服務與自律,因此,稱為聯合會才名符其實。國外一些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和個人,甚至國內一些單位也常常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誤認為專業性協會,這不僅造成了工作不便,也損失了一些開展工作的機會。更名后,協會的性質一目了然。
二、紡織行業是個大概念,可以是棉、毛、化纖、絲、麻、印染、針織等的統稱,服裝則是大紡織產業鏈的終端產品,是紡織行業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由于服裝行業的生產特點和整體規模,在國際上一般對紡織和服裝分別成立組織,或者采用“紡織服裝聯合會”的稱謂放在一起同時表述。但由于協會目前的名稱,在國際國內往往引起片面的理解,因此,目前許多國家也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與中國服裝協會并列起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所具有的“聯合會”性質。因此,更名為“中國紡織服裝工業聯合會”可以使國際上對這一組織有準確的認識。
三、2005年取消紡織品配額后,中國紡織工業的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提高,隨著交往增多,貿易磨擦也在增加。因此,協會為維護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和企業的利益,在與政府間交涉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所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更名也是適應國際環境的需要。
三、業務范圍:
(一)制定行規行約,規范行業行為,建立行業自律機制,維護行業利益。
(二)調查研究國內外紡織服裝行業發展趨勢。在紡織服裝行業發展戰略、產業政策、技術進步、市場開拓、改革開放等方面參與工作或提供咨詢服務,向政府反映情況,提出建議;向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三)綜合協調紡織服裝各行業之間經濟技術關系,促進行業結構調整和企業重組,推動橫向經濟聯合與協作。
(四)組織開展行業對外技術經濟協作與交流,出國考察、進修、培訓;組織企業對外貿易洽談及舉辦國內外展覽會,拓展海內外市場;組織承擔邀請副部級以下外國政府官員以及與行業相關社會團體來華訪問活動。
(五)參與行業標準制訂、修訂,并組織貫徹實施。開展行業各種推介活動,進行技術成果鑒定和推廣工作。
(六)進行紡織服裝各類專業人才培訓。
(七)組織發展本行業的公益事業,編輯出版紡織服裝類出版物。
(八)承辦政府委托的各項任務。
各有關單位對上述申請如有意見,請于公示日起十五天內,用正式文件將意見告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業協會聯系辦公室(地址:北京市宣武區宣武門西大街26號,郵編:100053,聯系人:張濤、宋光蘭,電話:63192649、63192640,傳真:63192649)。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聯系電話:85229207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行業協會聯系辦公室
二○○五年七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