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越南陶瓷村
在越南首都河內郊外的嘉林縣,有個著名的手工藝村落————缽場村。這里是生產和銷售越南傳統陶瓷的聚集地。大凡來越南河內旅游的人,都會被推薦去這個小村莊走走看看。新年之際,筆者驅車前往這個遠近馳名的村莊參觀。從河內市出發,跨越紅河,沿著紅河東岸大堤行車20分鐘左右,便可到達缽場村。這個陶瓷村生產的陶瓷制品主要是各種碗碟、杯壺、瓶器和香爐。
從村口進去是一條主要街道,數百米長的村街兩旁是大同小異的陶瓷品商店,大多出售花盆、花瓶、陶藝、茶具和餐具等。從店鋪使用的宣傳語言可以看出,這里陶瓷制品的客戶不少是來自日本、韓國,銷售的茶具餐具也更傾向于日韓風格。筆者注意到,這些陶瓷銷售商店的經營狀況各不相同,有的賓客盈門,有的卻顯得冷清。在一家正在運貨的店鋪里,店員告訴筆者,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銷往日本、韓國的產品受到很大沖擊,而他們的瓷器主要銷往法國和俄羅斯,所以他們的經營沒有受到什么影響。站在街上一眼望去,大多數店鋪生意清淡,由于沒有顧客,一些商店早早關門打烊。無事可做的經營者則圍坐在門口喝茶、聊天,一些外國游客邊走邊看。整條商業街并沒有想象中的擁擠嘈雜。
從臨街店鋪旁的小巷走進去,就是一個個家庭作坊了。這個村莊是典型的“前店后廠”模式。順著路旁溝渠里正在流動的雪白的陶泥水,筆者找到了一戶正在生產的人家。在女主人的引領下,筆者參觀了她的作坊。起居的院子里晾曬著白花花的瓷胎,屋后便是工作的車間,拉坯機正在飛速地旋轉,一個小姑娘熟練地把一塊塊雞蛋大小的瓷土甩進拉坯機的模具里,拉出一只只浮花的茶盞;幾位女工圍坐在地上不緊不慢的做活,上釉的上釉,畫彩的畫彩;電窯爐前高大的架子上擺滿了待燒的瓷胎。女主人告訴筆者,她的作坊剛建了兩年多,現在手上還有些訂單,車間聘請了10多個工人。
離開這家作坊,筆者轉進另一家。這個清爽安靜的小院里,只有夫婦兩人在做著打磨的細活。這家作坊的窯爐已經冰冷,貨架空了七成,看來已經停工很久。名叫阮成都的男主人在閑聊中告訴筆者,他家的陶瓷作坊已經有近85年的歷史,往年會招聘很多工人從事陶瓷生產,生產的茶具等瓷器主要銷往日本和韓國。兩年前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他家作坊的年營業額在3000美元左右,自從去年以來,生意逐漸變得很冷清,營業額減少很多。
離開的時候,筆者路過缽場村的祠堂,門前的空地上,幾個頑皮的男孩正伏在地上打彈子,書包和課本扔在一旁,他們笑得那么無憂無慮。 朱麗丹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