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內交通現狀和遠景
越南河內陸路交通是輿論廣泛關注的熱點。河內交通“發燒”有多種原因,但我們認為最突出的是基礎設施和出行者的意識這兩大問題。
河內正在全力繪制一幅完美的交通畫卷。
河內交通堵塞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工具增長太快,一公里路上擁擠著6500輛汽車、摩托車;人口機械增長率很高,城市規模擴大三四倍,道路卻增加不多。交通基礎設施發展需要占地20%至25%,而現在只有3-5%。與此同時,交通發展規劃緩慢,不配套,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交通發展規劃脫節,交通基礎設施得不到改善,都市發展規劃不合理,一些區域和街道交通組織不善,許多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搬遷工作進展緩慢。
街道擁堵了一年又一年。政府采取了種種措施保障交通通暢,可是出行者卻缺乏責任心。我們觀察到在經常堵車的地點人們爭先恐后,而在人車稀少的路段,青年人往往在路上聚集聊天或飆車、兜車。摩托車載三四人或載超長超大物件也屢見不鮮。有時不觀察路況,不打信號燈就突然拐彎,造成車禍事故。
行人的交通意識也很差,哪里方便就在那里橫穿馬路。不少路段安排好摩托車存放處,騰出人行道,但行人偏偏不走人行道,而走在馬路上,有的更是手拉手一字排開邊走邊開心談話或打手機。
兩年來河內修建了幾座天橋,希望減少堵車和交通事故。一般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過路都走天橋,但仍有不少人為了方便、快捷或者懶于爬橋,直接橫過馬路。英國自由記者KeithHalstead和美國志愿者AnnaBatcheller跟我一起制作“綠色河內日”節目時看見這種情景只好搖頭。他們把河內交通比作一個冒險的體育項目,剛開始時害怕在河內街上行走,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在河內市交通控制中心,我們看到了城市交通的復雜性。屏幕上顯示出交通堵塞的很多黑點。這里的工作人員時刻面對復雜的交通狀況,幾乎沒有休息日。黃英威中校告訴我們:“中心一天24小時觀察交通情況,以便及時通知各單位處理堵塞,保障首都交通安全。現在全市在三叉路口、十字路口、五叉路口設置了187套紅綠燈和25個監控攝像頭,為我們有效完成任務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描繪一幅完美的交通畫卷
中央政府、交通運輸部和河內市委員會、交通工政廳正在尋找和采取種種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減少河內交通堵塞,如優先發展公交系統,擴大公路交通網,加大交通監管力度,通過傳媒向各家各戶廣泛宣傳交通規則,對違規人員進行交通規則教育;在首都主要街道實行車輛分道分流;改革上班時間,把中央與河內事業機關的上班時間錯開,發展公交車減少個人交通工具等等。河內市市長阮世草說,首都將集中力量消除堵塞現象,改造拓寬道路,科學分流。
對于一些重點工程,市里也非常關注。來到金蓮交通樞紐重點工程,我們看到地道施工區被日本Taise承包公司嚴嚴實實圍住像個孤島。工作在非常緊張地進行。打樁機的聲音和各種機器聲響成一片,好不熱鬧。工人們聚精會神地工作。交通堵塞、火車汽車來往他們都不關心。混凝土結構工程師高青海帶領我們走下四處堆放著鋼筋、建材的地下人行道工地時說:不管天氣怎么樣,工人們都出滿勤,承包商供應物資充足,監管方監管也非常嚴格。每天交班會都保證完成施工進度。
金蓮是河內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在施工前和施工期間,這里經常發生堵塞。它的按期完工將大大有助于消除堵塞。
離開金蓮我們來到永綏橋工地。到今天,永綏橋及相關項目的施工量已完成80%以上。建成后它將大大提高首都河內的交通能力。已經投入運營的清池橋也是一項重要交通工程,它是越南最大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投資大,施工量大,采用的是越南最先進的技術。清池橋對首都河內、整個北方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通過三環路和清池橋,河內與5條國道(1/2/3/5和1A等)相聯結,河內-海防-廣寧經濟三角與南北交通大動脈也連接起來。它為河內章陽橋減輕了壓力,減少了進入市區的車輛,尤其是運貨車。
越南河內市管轄的交通工具數量為:汽車22萬多輛, 摩托車200萬多輛。“至2020年河內交通發展規劃”總投資28億美元。按規劃, 至2010年公共交通將滿足居民出行需求的30%,到2020年為60-65%。
河內交通系統的定位是:滿足河內作為國際、國家和地區三個層次交通樞紐的作用。交通基礎設施占地在新城區達25%, 在老市區達18-25%。
河內正在全力繪制一幅完美的交通畫卷。
河內交通堵塞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工具增長太快,一公里路上擁擠著6500輛汽車、摩托車;人口機械增長率很高,城市規模擴大三四倍,道路卻增加不多。交通基礎設施發展需要占地20%至25%,而現在只有3-5%。與此同時,交通發展規劃緩慢,不配套,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交通發展規劃脫節,交通基礎設施得不到改善,都市發展規劃不合理,一些區域和街道交通組織不善,許多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搬遷工作進展緩慢。
街道擁堵了一年又一年。政府采取了種種措施保障交通通暢,可是出行者卻缺乏責任心。我們觀察到在經常堵車的地點人們爭先恐后,而在人車稀少的路段,青年人往往在路上聚集聊天或飆車、兜車。摩托車載三四人或載超長超大物件也屢見不鮮。有時不觀察路況,不打信號燈就突然拐彎,造成車禍事故。
行人的交通意識也很差,哪里方便就在那里橫穿馬路。不少路段安排好摩托車存放處,騰出人行道,但行人偏偏不走人行道,而走在馬路上,有的更是手拉手一字排開邊走邊開心談話或打手機。
兩年來河內修建了幾座天橋,希望減少堵車和交通事故。一般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過路都走天橋,但仍有不少人為了方便、快捷或者懶于爬橋,直接橫過馬路。英國自由記者KeithHalstead和美國志愿者AnnaBatcheller跟我一起制作“綠色河內日”節目時看見這種情景只好搖頭。他們把河內交通比作一個冒險的體育項目,剛開始時害怕在河內街上行走,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在河內市交通控制中心,我們看到了城市交通的復雜性。屏幕上顯示出交通堵塞的很多黑點。這里的工作人員時刻面對復雜的交通狀況,幾乎沒有休息日。黃英威中校告訴我們:“中心一天24小時觀察交通情況,以便及時通知各單位處理堵塞,保障首都交通安全。現在全市在三叉路口、十字路口、五叉路口設置了187套紅綠燈和25個監控攝像頭,為我們有效完成任務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描繪一幅完美的交通畫卷
中央政府、交通運輸部和河內市委員會、交通工政廳正在尋找和采取種種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減少河內交通堵塞,如優先發展公交系統,擴大公路交通網,加大交通監管力度,通過傳媒向各家各戶廣泛宣傳交通規則,對違規人員進行交通規則教育;在首都主要街道實行車輛分道分流;改革上班時間,把中央與河內事業機關的上班時間錯開,發展公交車減少個人交通工具等等。河內市市長阮世草說,首都將集中力量消除堵塞現象,改造拓寬道路,科學分流。
對于一些重點工程,市里也非常關注。來到金蓮交通樞紐重點工程,我們看到地道施工區被日本Taise承包公司嚴嚴實實圍住像個孤島。工作在非常緊張地進行。打樁機的聲音和各種機器聲響成一片,好不熱鬧。工人們聚精會神地工作。交通堵塞、火車汽車來往他們都不關心。混凝土結構工程師高青海帶領我們走下四處堆放著鋼筋、建材的地下人行道工地時說:不管天氣怎么樣,工人們都出滿勤,承包商供應物資充足,監管方監管也非常嚴格。每天交班會都保證完成施工進度。
金蓮是河內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在施工前和施工期間,這里經常發生堵塞。它的按期完工將大大有助于消除堵塞。
離開金蓮我們來到永綏橋工地。到今天,永綏橋及相關項目的施工量已完成80%以上。建成后它將大大提高首都河內的交通能力。已經投入運營的清池橋也是一項重要交通工程,它是越南最大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投資大,施工量大,采用的是越南最先進的技術。清池橋對首都河內、整個北方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通過三環路和清池橋,河內與5條國道(1/2/3/5和1A等)相聯結,河內-海防-廣寧經濟三角與南北交通大動脈也連接起來。它為河內章陽橋減輕了壓力,減少了進入市區的車輛,尤其是運貨車。
金蓮─大瞿越路交通樞紐地道竣工在即,可以減少首都南面門戶的堵塞。
越南河內市管轄的交通工具數量為:汽車22萬多輛, 摩托車200萬多輛。“至2020年河內交通發展規劃”總投資28億美元。按規劃, 至2010年公共交通將滿足居民出行需求的30%,到2020年為60-65%。
河內交通系統的定位是:滿足河內作為國際、國家和地區三個層次交通樞紐的作用。交通基礎設施占地在新城區達25%, 在老市區達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