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越南印度蠶食“中國制造”
熱點聚焦: 越南印度蠶食“中國制造”
中國出口企業需開拓新市場
鐘良 聶坤 |
來源:人民網-《市場報》
10月20至23日,為期3天的“環球資源禮品及家居用品采購交易會”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來自巴西的采購商Maguila在偌大的展館轉了一圈后表示:“和去年在這里舉行的交易會相比,中國制造的產品價格高了。我打算再去廣州,在廣交會找合適的供應商。”
而在逾100個來自印度和越南供應商的展位上,不乏前來咨詢并下單的采購商。專事皮包生意的印度商人Abhishek Gupta和一個巴西的采購商達成初步訂單意向,他生產的皮包與中國供應商相比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在來自印度、越南等地的供應商展位上,擺放有廚具、玩具等產品,這些“中國制造”的傳統優勢項目正遭遇來自印度、越南、菲律賓、泰國等新興市場的挑戰。
“一周前落幕的‘環球資源電子產品及零件采購交易會’亦顯示,勞動密集型、處于制造鏈低端的‘中國制造’,一方面遭遇歐美金融海嘯的沖擊造成訂單流失和減少,同時也受到新興供應市場的蠶食,他們的冬天真的到來了。不過,加上物流、銷售渠道以及銷售習慣等因素,有69%的受訪者預計在2009年仍然會有超過一半禮品和家居產品采購來自中國。”環球資源企業事務總經理蘇慧雯介紹。
展會期間,環球資源發表了一份采購商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產品售價上升和消費者消費意愿下降是采購商在未來12個月面臨的兩個最嚴峻的挑戰。而為了應對上述難題,采購商計劃整合現有供應商網絡、尋找新興供應市場以及采購價格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首要目標是生存
據環球資源介紹,這次展會的3200個展位中,有74%參展商來自中國內地,來自印度及越南的參展商也有所增長,同時供應商隊伍中還出現了來自中國臺灣地區、韓國、泰國、菲律賓以及澳大利亞的代表。
此次參展的供應商同比增長了36%,但是到會的采購商只是達到了主辦方的“中等預期”,環球資源負責展覽的負責人表示。
參展的浙江黃巖嘉和禮品有限公司的邵利洪頗為悲觀:“今年來的采購商比往年少很多。”他表示,隨著金融海嘯影響擴大,更多中國本土廠商開始意識到,這場“冬天”的實質,開始從對人民幣匯率、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原材料及人力成本的上升等問題的擔憂,直接轉向了對外部需求及定單下降的憂慮。
廈門市一家高檔陶瓷出口企業對美銷售代表介紹,5月份他給對口的一家美國公司發了10集裝箱的貨,結果貨到美國后,該公司已經破產。“此類貿易我們是基于信譽貨到付款的,這筆單子我們損失了60萬美元,相當于公司半年的利潤。”
更多參展商的共識是,目前除了通過管理能力、效率的提升來總體提高公司的運營能力外,產品向更高端創新與轉型仍然只是一個良好預期,首要目標是生存。
而在廣東省一位經貿人士看來,目前金融海嘯沖擊中國實體經濟的危害才剛開始凸顯,預計第四季度的數據會有所體現,但真正的影響會發生在明年。
分散市場降低風險
在環球資源的調查中,有71%的受訪采購商表示,在未來一年中,開拓中國以外的供應市場對他們極為重要。而其中以越南和印度最受歡迎,分別被60%和53%的采購商選為計劃開拓的供應市場。
印度在蠶食“中國制造”份額的同時,也加入采購商的隊列。海關數據顯示,前9個月我國與印度雙邊貿易增長迅猛,前9個月,中印雙邊貿易總值為420.5億美元,增長54.9%,發展速度位于前十大貿易伙伴之首。
“現在是中國20多年來出口最嚴峻的時刻。來自歐美的采購商明顯減少,不過其他市場增長也明顯。”環球資源董事Sarah Benecke表示,和今年春節期間舉辦的電子展相比,來自巴西的采購商增長了50%,俄羅斯、印度以及中東國家的采購商也在增加。
環球資源首席運營官裴克也表示,中國出口企業需要開拓新的市場,分散投資從而降低風險。“思路之一是:盡量縮小受金融危機影響最深的歐美市場的出口比例,開拓更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比如中東、俄羅斯、巴西、印度等。”
而在歐美訂單減少的同時,來下單的采購商要求高了很多。
在邵利洪的展位上,來自美國的史密斯夫婦正在對萬圣節用的布娃娃做修改說明,從一朵陪花的樣式到木料顏色的深淺都事無巨細。邵說:“買方市場的萎縮使得我們只能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設計等滿足他們的需要。”
而據環球資源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采購商認為中國的供應商需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并提供更吸引的產品價格,以期在經濟低迷時突圍而出,在產品設計創新、增加產品種類以及改善客戶服務上也可以是“中國制造”突圍的主打方向。
《市場報》 (2008-10-27 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