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內歷史介紹
河內是一座有著千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原稱大羅,曾為越南李、陳、后黎諸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譽為“千年文物之地”。早在7世紀初,這里就開始構筑城池,時稱紫城。1010年李朝創建者李公蘊(即李太祖)從華閭遷都至此,定名升龍。隨著城垣的加固和擴大,在10世紀以前,曾先后被改稱宋平、羅城、大羅城。河內具有都城規模始自11世紀的李朝,當時升龍已是物產豐饒、交通發達的地區,在此以前所筑之城,均屬軍事性質的城堡。河內分為內城(市區)和外城(郊區),內城歷史為紫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禁城是皇帝、后妃及其子孫、待從的住地;食窃诮侵,為皇帝和朝臣辦事場所。京城環繞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區。李、陳朝時的61條街坊,黎、阮朝時的36條街坊,都集中在這里。
隨著歷史的變遷,升龍又先后稱為中京、東都、東關、東京、北城。直到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才因城市被環抱在珥河(紅河)大堤之內,最終定名河內,并沿用至今。法國殖民者統治時期,曾是“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府所在地。1940年日本人占領了這座城市,日本投降后,這座城市成為法國殖民政府與越共的戰場。1945年,河內正式成為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