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走出國門種特產
——看崇左市如何用特色農業搭建農民增收大廈
記者近日在崇左市境內采訪,不時映入眼簾的,是郁郁蔥蔥綠色無邊的蔗海,還有那一叢叢如綠色利劍直刺蒼穹的劍麻。
崇左是中國重要的蔗糖、劍麻等生產基地,具有豐富而獨特的亞熱帶動植物資源和農業資源,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寶庫”。
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該市建市五年來,崇左市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立足本地特色,培植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崇左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歷史新跨越。五年來全市農業總產值從2003年的44.39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88.33億元,年均增長18.8%;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1927元增加到2007年的3290元,年均增長14.3%。
甘蔗生產:“綠色糖都”創造跨國財富
崇左市糖業生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覃克弟告訴記者,崇左是全區、全國甘蔗的主要產區,甘蔗產量連續7年在全國名列前茅。在2007/2008年榨季,全市共種植甘蔗337萬畝,產量為2087萬噸,產糖261萬噸,蔗農蔗款收入56.7億元,蔗農人均收入4362元。全市財稅收入50%以上靠糖業。
崇左市為了將糖業提高品位,打造“綠色糖都”,還利用交通便利的優勢,將種蔗業向境外發展。
近年來,該市龍州縣采取“借雞生蛋”的方式,探索甘蔗生產的新路子,做大做強蔗糖產業——利用越南下瑯縣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種上龍州良種甘蔗;龍州縣向越南提供相應的生產資料,派專家給越南蔗農提供技術服務;開榨時,龍州糖廠回收越南種植的原料蔗。龍州蔗糖產業實行跨國經濟合作新嘗試,首開了中國——越南在農業經濟合作上的先河。
為了解決龍州糖廠“吃不飽”這一問題,在2006年11月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龍州縣與越南下瑯縣簽訂了合作種植原料蔗合作項目,雙方約定計劃在3至5年內合作種植甘蔗1.5萬畝以上,由越方提供土地及人力資源,龍州縣給對方提供良種甘蔗、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等生產資料,并派專家給越南蔗農指導種植甘蔗。甘蔗收成時,龍州糖廠以合同保護價全部回收越南蔗農所種植的原料蔗。
對于中越合作種植的甘蔗,在入廠時,龍州糖廠實行入廠“三個優先”:即優先運輸、優先過磅、優先入榨。據統計,2007/2008年榨季,種植龍州甘蔗的越南蔗農銷售甘蔗收入達215 萬元人民幣。
越南蔗農種植龍州甘蔗,這是跨國農業合作歷史性的突破,其經濟效益凸顯。據介紹,越南蔗農種植甘蔗,其經濟效益是原來種植玉米、木薯及黃豆等其他農作物收入的1.5—2倍。按照目前越南蔗農種植龍州甘蔗面積5100畝計,種植甘蔗與其他農作物比,蔗農增加收入248.6萬元人民幣。與玉米、黃豆相比,平均每畝增收487元人民幣。 來源:欽州日報
為了鼓勵越南蔗農大力種植甘蔗,做大做強蔗糖產業,龍州糖廠還實行最低收購保護價的政策,在收購原料蔗時,嚴格實行保價收購政策,保證越南蔗農利益。越南甘蔗源源不斷地運入龍州糖廠,從根本上解決了龍州糖廠原料蔗供應不足這一問題,截止今年4月底,就有10756噸越南原料蔗入境到龍州糖廠壓榨。 在越南下瑯縣,今年甘蔗種植面積已擴大到15073畝,這種發展趨勢仍在不斷擴大。
該市面對甘蔗種植面積趨于飽和的情況,就這樣主動走出國門,2007年該市與越南合作種植甘蔗共6300畝,今年的合作種植面積則達到了13000多畝。該市力爭到2010年實現糖業總產值達到一百億元人民幣的目標。
劍麻種植:打造全國最大劍麻基地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崇左市劍麻種植面積由2003年的6.6萬畝增加到2008年的17萬畝,增長157.6%。該市現在是全國最大的劍麻生產基地,劍麻業已成為崇左市得天獨厚的優勢產業。
為了發展劍麻生產,扶綏縣在今年繼續出臺優惠政策,對連片新種植劍麻5畝以上的農戶給予每畝80元的補助標準,同時無償扶持劍麻種苗。形成縣、鄉、村三級工作網絡體系,做到人員、種苗、資金、技術到位,縣扶貧辦、劍麻辦等單位早早行動起來,做好籌集、起苗、發放及調運種苗工作,確保大田種苗供應。
相關部門繼續做好劍麻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從劍麻種苗、肥料、機耕、技術指導等方面對貧困村農戶進行技術扶持,以達到發展劍麻和扶貧的雙重效果。有計劃邀請上級有關專家(教授)和生產經驗豐富的“老麻戶”到鄉鎮或村屯上技術講座和進行技術指導,組織開展劍麻生產宣傳月、劍麻專題技術培訓等活動,普及劍麻種植技術,切實培養起一支過硬的農民技術隊伍,引導農民種植劍麻發家致富。做好劍麻片加工和銷售工作,解決麻農后顧之憂。
為解決該市劍麻加工企業原料供應不足的問題,該市江州區與越南廣寧省祿平縣合作建立了1萬畝的劍麻種植基地。通過該市提供優質種苗、化肥、農藥、技術等,利用越南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發展甘蔗和劍麻種植,最后由該市負責收購所種植的甘蔗和劍麻,這種合作方式有效地解決了崇左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原料供應不足的問題,也增加了雙方的財政收入。
創新方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面向東盟,崇左市進一步拓寬優勢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渠道,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加強與東盟國家合作,擴大農產品出口,實現創匯農業。崇左市地處柑橙產區最南端,所產的柑橙類水果具有上市早、品質優、品種多的特點,而東盟各國處于熱帶地區,生產條件受到限制,需要從我國進口大批量的柑橙才能滿足東盟各國市場的需求。為此,崇左市大力發展早熟柑種植,在水果出口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每年從崇左市口岸出口的柑橙有7萬噸左右。2005年崇左市農業局與越南的越中梅興蠶絲公司簽訂了3500萬元的蠶種和桑苗購銷合同,實現了崇左市桑蠶業走出國門的目標。去年以來,崇左市向越南出口的雜交稻種、玉米種、蔬菜種1500多噸,貿易額每年達1500多萬元以上,崇左市進口越南的木薯每年都在10萬噸以上,雙方農產品貿易逐年擴大。崇左的苦丁茶、指天椒、中藥材等也成為越南客商的搶手貨。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推進,使崇左市更加認識到的優勢品牌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性。他們從標準化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等環節入手,全方位引領農產品上檔升級。該市抓住龍州早熟柑在全國最早上市的優勢,在東盟和俄羅斯市場上打響了“龍州早柑”品牌;并通過努力使寧明無公害稻谷和蔬菜、扶綏無公害水果、龍州烏龍茶等12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了自治區認證;扶綏縣上龍牌紅江橙獲廣西優質農產品;天等指天椒和大新苦丁茶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使崇左市優勢農產品在國際市場贏得了舞臺,在促進農民增收、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上取得了新突破。
“4+2”區域合作機制的形成,也為崇左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目前,該市計劃在越南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決心深層次推進與東盟的合作,積極發展跨國農業,擴大農產品出口,實現創匯農業。并積極主動地融入北部灣建設,建立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機制,以產業合作推進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搭建北部灣經貿合作和農業發展平臺,為各方合作提供便利。 (張如月 韋舟朝 周化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