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改寒流籠罩中國企業 人民幣持續升值重挫家電出口
《IT時代周刊》記者/程曦(發自廣州)“今年以來,我們出口的家電產品大概銳減了20%。”在剛閉幕不久的第103屆廣交會上,一家電企業老板呂強向記者訴苦。
這是佛山一家從事微波爐代工的小型企業,產品主要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等地。“以前依靠代工生產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但近來由于成本增加,匯率變動,之前談好的訂單價格已經無利可圖了。”呂強眉頭緊鎖,顯示出內心的焦慮。
“訂單每個月都在縮水。”呂強的聲音聽起來很沙啞,“現在人民幣‘破7’了,接下來的日子更難熬了。”他表示,由于成本壓力增大,企業稍微提升了出口價格。但多數海外客戶不能接受漲價這個事實,即使少數表示理解,但可接受的漲幅非常有限。
在廣交會上,還有為數不少的家電企業主有著類似的抱怨。
據海關統計,今年1-2月全國家電出口同比下降2.6%,2007年中國彩電出口比上年大幅度下降了44.6%,對美國的空調出口量下滑40%以上。另據商務部統計,2007年我國家電和消費類電子產品出口增幅同比下降了21個百分點。
此間,觀察家們認為,造成家電出口受阻的最大魁首是人民幣升值。4月10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破7”,以6.9920創下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來的新高。相比匯改之前,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18%。近幾天,匯率在“7關口”左右搖擺,再次揪動著廠商的心。
人民幣不斷升值,對于高度依賴出口的家電業來說猶如一記重錘:導致出口成本增加一成,許多規模不大的加工企業或倒閉,或轉型,一些較大型的企業也陷入困境。行業人士甚至悲觀預測,今年比去年的出口要下滑3成以上。
在內銷持續不旺的情形下,出口再遭打擊,擺在中國家電企業面前的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
寒冷冬季
在廣交會現場,某冰箱企業高層向本刊記者算了一筆賬:“新《勞動法》實施以后,人力總成本增加了1%;鋼鐵、銅、能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讓總成本提高了2%;國家緊縮性的宏觀政策,又增加了0.5%的總成本。尤其是人民幣匯率由去年的7.79升到現在的7,出口成本足足提高了十分之一。”
其他廠家表達了同樣的心聲,“在諸多影響出口的因素當中,人民幣升值是最大的。”
據廣東順德萬和熱水器海外市場部負責人介紹,人民幣升值令中低端熱水器喪失價格競爭力,很多以出口為主的小企業都熬不下去了。他估計,僅在順德,近一兩年倒閉的小型熱水器企業就有二十多家。
外銷僅占三成的廚衛小家電尚且如此,出口比例達九成的OEM精品小家電企業的日子則更加難過。業內人士介紹,早在2006年人民幣啟動匯改時,小家電出口的綜合成本上升了50%,幾乎導致全行業虧損。
人民幣升值對家電出口的影響是全行業的,普遍性的。負責外銷的香港康佳有限公司總經理牛偉東接受采訪時說,升值帶給大型企業的成本壓力更大,大型廠家的業務范圍更多,影響面相對更廣。
匯率損失是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最直接和最大的影響。“慢性而巨大”,一家電企業相關人士這樣描述,“匯率每漲10%,企業的成本就上升10%。對于國內的家電企業而言,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都是階段性的,但匯率卻是一調再調。這就像現在的股市一樣,我們看不到底在哪里,只能做最壞的打算。”
據報道,四川長虹(愛股,行情,資訊)和美的電器(愛股,行情,資訊)2006年的匯兌損失分別達到7706萬元和4702萬元,而兩家上市公司同期的凈利潤分別為3.06億元和5.05億元。其中,長虹的匯兌損失占當期凈利潤的四分之一,雖然海外業務實現了14%的增長,利潤貢獻卻幾乎為零。
4702萬元的匯兌損失對于美的電器也只是開端,2007年,隨著人民幣上漲的進一步擴大,匯兌損失已經達到1.71億元,同比增長264%。在中國家電業內居于龍頭地位的美的電器傷了不少元氣,一些中小企業簡直血本無歸。濃郁的悲觀氣氛籠罩在家電業上空。
脆弱背后
國內最為成熟的家電行業為何受到的沖擊如此之大?
“目前的自主品牌出口,80%以上都是用美元結算,10%甚至更多的匯率損失,嚴重擠壓不足10%的出口利潤。”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秘書長徐東生如此總結。
我國家電企業的出口依存度非常高,比率基本在30%以上,而空調、電冰箱和洗衣機出口增長率超過50%。“根據目前出口企業的利潤率計算,如果幣值上升7%,則中國家電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將會下降3成以上。”業內人士分析,如果中國的產品價格上漲5個點,進口商就會比較價格,也許會轉向韓國企業,因為韓幣比較穩定。
失去價格競爭力的家電企業該怎么辦呢?為維護利潤,企業必須上調價格,但這樣會丟失市場。如果要保證競爭力,則應當實行降價,但利潤率必然下降。而且降價幅度低于人民幣升值幅度,同樣不具價格優勢。企業處在了兩難的境地。
“目前很多企業的利潤留成處于歷史以來的低點,不再具備價格下調的空間。即使下調,其價格優勢跟帶來的劣勢和風險相比,可以說微不足道,因為這除了增加企業的成本,還可能造成國外反傾銷訴訟。”有專家斷言。
艱難,是目前家電出口企業掛在口邊的一個常用詞。“家電制造業的凈利潤本來就低得可憐,一般的企業只有2%到3%。在這樣的利潤率下,要應對超過6%的人民幣升值速度,困難可想而知。”寧波奧克斯進出口有限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大的企業尚能承受升值壓力,而小的企業一定會遭遇洗牌,關停并轉不可避免。
一個更加嚴峻的情況是,由于人民幣過快升值,曾被中國產品以低價“打死”的國外企業大批地復蘇。“原來不生產這項產品的企業現在都開始做起來,涵蓋冰箱、洗衣機和微波爐等領域。”格蘭仕負責人為此感到擔憂。
“匯率變化或人民幣升值其實是國際競爭不斷升級的結果。”行業人士分析,中國家電企業要思變,必須從產業安全的高度重新認識中國家電業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的地位,對國際競爭的艱苦性、復雜性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同時,更多地與貿易伙伴形成互補型的戰略聯盟關系,既為伙伴留下發展空間,也為自己營造安全的產業環境。
海外海爾返銷的沖擊
“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思考解決的辦法。”一位處于困境中的家電企業負責人表示不會輕言放棄。
由外銷轉為更多的內銷是目前企業選擇較多的一種方法。北美電器(ACA)和以外銷為主的東菱凱琴都將2008年定義為國內戰略實施的關鍵一年。業內人士分析,按照預計,今年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會持續上漲,在這種情況下,變被動為主動,加大內銷已經成為必然的選擇。
一向以國際化著稱的海爾首次將海外工廠生產的冰箱“返銷”中國的舉動,引來了大家的關注。其負責人解釋,現在,中國家電出口的成本優勢不再明顯,所以,海爾集團采取“以全球資源應對全球市場”。不過,四川長虹電子集團一內部人士表達了不同的看法,“我們公司不能這么做,由于大多數海外家電是訂制的,不可能由于匯率的上漲就將原本銷往某地的產品改變目的地。”
現在,國內市場已經處于飽和狀態,中外競爭者都在一塊有限的蛋糕上互相爭搶市場份額,而國內多數企業依然走價格戰老路,一旦國外企業進入的檻降低,相對成本大幅下降,那么國內家電企業的微弱優勢將蕩然無存,不但無法獲得新的客戶資源,還可能使已有的資源流失。
“外銷轉內銷的方法只是權宜之計,外銷一定要繼續堅持做,并且還要加大力度。因為市場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朗,只有不斷適應海外市場的競爭,企業才能長遠發展。”牛偉東表示不管怎樣還是應該堅持國際化路線。
對外遭受損失,對內不能突破,家電企業再次站在了迷茫的十字路口。
“人民幣升值促使出口型企業轉變自身的經營模式。”創維負責人說,公司正在將自身定位由彩電制造商向彩電技術解決方案的提供者轉變。放棄自己熟悉的經營方式,企業需付出很大的努力,然而效果仍是未知。
難道家電企業只能被動地防御嗎?業界觀點認為,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人民幣升值。雖然出口產品成本增加了,但海外并購和擴張的成本也降低了不少;另外還可以適當向上游領域進軍,以進一步降低終端成本。TCL就曾因此加速在東盟地區和印度的現地生產,以及現在很多彩電企業都開始向液晶制造領域滲透。美的集團一高層表示,“過去我們關注得更多的是如何在內部降低成本,從而獲得價格上的競爭優勢。而現在價格優勢的因素越來越少,企業必須思考一種新的方式去競爭,那就是與‘價格’相對的‘價值’。”
這場人民幣升值考驗,是一場優勝劣汰的競爭,它帶給業界諸多思考。“企業在當前的國際貿易環境下,要兼顧銷售規模和效益,平衡穩健地經營。”牛偉東談及了自己的看法與希望,國家相關部門應當規范行業出口秩序,避免無序競爭,以及杜絕質量低劣的產品出口。為保護海外新興市場的長期利益,最好在出口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和支持。 《IT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