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5年揀回瓷片10多萬片 欲辦湖南首個展覽館
十萬瓷片成就草根專家癡迷于瓷片的黃志平欲辦湖南第一家瓷片展覽館
核心提示
“別小看了這些瓷片,它們身上承載了很多傳統文化內涵,如果被高樓大廈壓得翻不過身來,見不到陽光,那實在太可惜了。
雖然它們不值錢,但一定要把它們搶救出來。”癡迷于瓷片的黃志平,大江南北,一家工地接著一家工地跑,5年時間收集了各個朝代的瓷片10萬片,并打算創辦湖南首個瓷片展覽館:“瓷器是中國的名片,一定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它、熱愛它。”
“這是西周的陶片,這是唐朝的銅官窯瓷器,這是元朝的青花瓷片……”日前,記者走進位于撈刀河畔的黃志平的家里,在二樓的一間房間里看到形形色色的瓷片擺滿了一屋。說起這些瓷片的來歷,平時不善言辭的黃志平頭頭是道。
揀回瓷片10多萬片
40多歲的黃志平10多年前就是個收藏迷,錢幣、瓷器、木器等,都是他收藏的內容。隨著對收藏的了解越深,他越覺得必須選準一項進行研究,而他認為,沒有比瓷器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了。5年前,他開始專注于瓷器的研究。
為了對瓷器有系統的了解,40出頭的黃志平到瓷都景德鎮,進入歷代的官窯--御窯廠參觀學習,并且到窯廠當了半年學徒工,熟悉了制造瓷器的整個流程。此后,他就經常跑江西、江蘇、福建、浙江一帶,在荒山野嶺、荊棘叢生、甚至有野獸出沒的古窯址揀選瓷片,一袋一袋背回家。
最近幾年,長沙市人民西路、湘春路、坡子街等老居民區相繼改造,黃志平隔三岔五趕到工地,撿回別人看不上的瓷片。有時工地渣土里瓷片多,來不及撿,他就打聽渣土倒在哪兒,然后再去撿。5年時間,黃志平收集瓷片10多萬件。盡管生活很拮據,但黃志平收集瓷片的決心從沒改變。
“你干脆嫁給瓷片好了”
這些瓷片從日常用的碗到裝酒的缸,從點油的燈到各類裝飾性的器物,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黃志平按朝代、產地及種類不同,將之分為17個類別。
“出道不在乎早,但眼力一定要好。”對于撿回來的瓷器,黃志平情有獨鐘,每天很多時間,他就“隱沒”在瓷片之中,常常研究到半夜,幾年來一直如此。有時睡夢中突然想起什么,又爬起來鉆到瓷片堆翻看瓷片。見此情景,妻子說:“你干脆嫁給這些瓷片好了。”
黃志平結合瓷器理論書籍的學習,作了100多本的筆記,并相繼發表了一些研究論文。最近他通過對各朝代陶瓷碎片中龍的形態的研究,寫出了一篇論文,在全國權威收藏雜志《收藏界》上發表。黃志平憑借對瓷片的酷愛,成為了民間瓷器專家。
打算創辦瓷片展覽館
黃志平撿瓷片練就專家眼力的事,在陶瓷收藏領域已廣為流傳,一批瓷器愛好者慕名來向他求教,不時還有一些瓷器愛好者找上門,拿著新買的瓷器請求鑒定。
對于初涉瓷器收藏的愛好者,黃志平建議定位要準,要切合實際。“首先不能考慮賺錢,急功近利很容易上當受騙。”黃志平說,“因為現在市面上贗品很多。”他建議瓷器愛好者從研究瓷片開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張浦生來湘講學時,肯定了黃志平的做法:“瓷片是學習瓷器鑒定最好的老師。”
“熟讀瓷片3萬片,不會欣賞也會鑒。”黃志平準備把自己的10多萬片瓷片辦成湖南首家瓷片展覽館,為陶瓷愛好者免費提供學習觀摩的機會,更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瓷器,了解中國文化。黃志平感嘆:“瓷器曾經是中國的象征,如果讓我們遺忘了那些名揚中外的古代瓷器,那實在是不可原諒的。” (記者 謝春年)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