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出口“虛假繁榮”
我國是摩托車生產和出口大國,2007年出口摩托車近千萬輛,但依靠制造成本優勢的國產摩托車雖然走出了國門,卻只能進入低端市場。出口的“虛假繁榮”使其不斷遭受國外專利圍剿、反傾銷調查。因此,摩托車企業應改變單純依靠加工貿易的發展模式,加強創新,提升品質,走產品差異化的發展道路。生產與需求脫節
從摩托車的出口結構看,主要還是以中小排量摩托車為主。據中汽協會摩托車分會理事長龔兵介紹,這是因為我國擁有世界最大的中小排量、中低端產品的生產能力,但我國摩托車企業卻不具備自主研發大排量、低排放、高性能、高技術含量摩托車發動機的能力,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卻最需要大排量的摩托車,供給與需求的不對稱導致了我國摩托車很少進入高利潤的大排量摩托車市場。
與此同時,一些國內摩托車企業仍在不斷擴大產能,而非加強先進制造技術及技術裝備的應用,導致整個摩托車行業逐漸陷入同質、低價、低利潤的“貧困式增長”,甚至一些企業因為競爭過度或其它方面原因開始轉移經營方向。比如,“新大洲”2007年年報顯示,其下屬的新大洲能源科技公司進入煤化工和煤炭開采業務,實現了營業收入35676.75萬元,實現凈利潤3613.07萬元,但新大洲的老主業———摩托車則顯得遜色許多,近兩年的利潤都在下降。
在103屆廣交會上,不少摩托車企業都增加了產品的展示。據來自山東濟南的輕騎摩托車有限公司參展人員介紹,雖然展位規模不變,但展出的產品從往屆的十多輛增加到二十多輛,而且新產品更多,希望能夠進一步擴大出口規模。
行業大而不強
2007年,我國出口摩托車近千萬輛,數量巨大,但背后的價值卻非常少。這表明我摩托車企業出口的競爭仍然基于數量的競爭,而非依靠品質。
據龔兵介紹,我國摩托車產業起步較晚,其基本技術主要由產品技術引進和聯合開發獲得,國內企業目前尚不完全具備依據用戶需求開發創新產品和技術的系統能力;部分企業在產品外觀設計上取得了一定進步和進展,在產品改進和功能擴展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沒有真正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國內企業在適應環保、節能、安全等新要求,新的功能部件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基礎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改善產品商品性等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
江蘇健龍新田摩托車公司董事長顧建新認為,自主品牌建設存在著兩方面問題:一方面,自主品牌處于從屬和追趕地位,整體競爭力還存在較大差距,出口增長仍然是以量取勝、以價取勝,出口方式主要以貼牌生產為主,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比重較小;另一方面是自主品牌意識弱,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長效機制,這些使得自主品牌產品在市場中始終處于被動的尷尬境地。
另外,摩托車出口面臨貿易摩擦風險。首先是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中國摩托車產品要進入其市場,必須達到其苛刻的技術標準、嚴格的認證制度、繁瑣的檢驗檢疫程序等。其次,發展中國家為保障自己的民族工業和利益,采用提高關稅等方式,限制進口。如土耳其在2006年8月對摩托車進口采取的“非自動許可證制度”臨時保障措施,其目的并不在限制中國摩托車的進口,而是希望借此促使中國規范摩托車出口市場,以維護其進口商的利益。再次,國內摩托車出口企業多達500多家,無序競爭現象仍較突出,既造成我國企業自相惡性競爭和巨大利益損失,也損害了中國商品的整體形象,易導致國外反傾銷的發生。此外,由于國產摩托車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尤其是發動機核心研發能力的缺失,不少企業很可能通過模仿等方式侵犯了日本、美國等專利。
避免重蹈覆轍
我國摩托車行業大而不強,現有的發展模式可能會讓企業重蹈在越南發展的覆轍。據悉,在2000年左右,我國摩托車曾在越南占據半壁江山,但企業為了競相增加出口數量,頻頻使用低價格競爭策略,而忽略了創新和產品質量,最終導致中國摩托車在越南淪落為“低質”的代名詞,被迫退出了越南市場,讓日本品牌占據了越南的高端市場。
因此,我國摩托車企業需要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克服技術空心化。在研發過程中,企業還應該借助外界力量,降低研發風險和成本。對于科研機構已經開發并且取得了專利的技術成果,凡具有市場潛在價值的,就果斷向科研機構購買專利技術或專利許可,直接用于生產領域。同時,堅持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注重摩托車品質取勝。
我國生產出口的摩托車大多屬于中小排量車型,而歐盟及美國等高端市場和高利潤市場需要的是大排量摩托車產品,國內摩托車出口今后應重點拓展這一市場領域。
稿件來源:中國現代企業報 作者:陳先鋒;金鑫;王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