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優化對東盟出口商品結構
優化對東盟的出口商品結構對于促進廣西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出口商品結構優化主要是指,一地在一定約束條件和時期內各類外貿商品結構的升級及其相互關聯程度的提高,其目標是擴大外貿的經濟效率以及對國際產業分工與社會進步的福利效應,其實現手段是基于比較優勢的國際經貿博弈對策。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貿易自由化與產業保護的矛盾進程中,廣西對東盟的出口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約束,其中選取全球化布局、工業化支撐和知識化創新等策略,將有助于對東盟出口商品結構的提升。
從總體上看,目前中國對東盟出口的商品結構是資源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兩類產品并重,雙方的貿易在自由化條件下逐步由基于要素稟賦差異產生的傳統產業間貿易向基于規模經濟和分工差異的產業內貿易轉型。針對東盟出口商品結構調整的機遇與挑戰、有利與不利因素,基于比較優勢及博弈對策等理論,筆者提出幾點優化廣西對東盟出口商品結構的參考意見:
一、企業和政府應形成全球整體經貿戰略,在全球經貿“一盤棋”的全局戰略框架網絡中,參與東南亞區域貿易發展的博弈,發展對東盟的經貿與投資。在全球貿易自由化、產業內貿易擴大、商品結構升級的背景下,不應把對東盟的貿易與對歐美日及港臺等發達地區市場的貿易對立或分割開來,兩部分國際市場并不矛盾。置于全球貿易的框架來看,發達地區市場與廣西及東盟市場之間,可以形成“投資-進口-加工-出口”的經貿互動格局。因此,在開拓上述外部市場時,需要從整體發展考慮。在貿易保護措施林立的情勢下,可以通過另一方,進入第三方市場,從而規避某一方的進口限制和市場壁壘,并分類利用比較優勢。從博弈論的角度看,三方或多方的博弈更易于出現穩定,這是如今東盟發展多個“10+1”區域合作的一個動因,也可以成為優化廣西出口商品結構的啟示與理論依據。事實上,跨國公司近年來從東盟(或中國)等地大量進口產品,在中國(或東盟)加工后銷往歐美等發達地區市場,三角及多角的經貿網絡格局已在形成。因此,在定位上,應當把廣西與東盟的區域貿易,視為全球貿易中互補貿易結構、互利貿易轉移的一部分。
二、實施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政策,在自由貿易區里延伸合作制造產業鏈,使工業化與外貿商品結構及產業關聯度提高互相支撐和促進。從自身資源的狀況出發,出口導向工業化應成為廣西一項支柱產業政策,無論是直接鼓勵出口產業,還是工業化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都要以鼓勵出口、增強出口競爭力、提高產業關聯和“廣西制造”為主要目的。出口導向政策并非局限于以單純的出口增長來帶動經濟增長,而是更重視產業結構與出口結構之間的互動作用,即以出口結構變化的壓力或信息來促使或引導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同時又以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國際化帶動出口結構的變化,形成工貿一體化機制,以自有產權、商品品牌參與建立戰略聯盟,加強產業內貿易,以擴大經營規模并防避貿易保護的威脅,拓展資源和市常
三、立足比較優勢,結合東盟資源與市場,發展特色知識化商品,壯大出口品牌。針對各國貿易保護措施較少限制科技、知識化商品以及這些商品需求穩增的形勢,利用廣西對東盟在制糖、機械、輕紡、建材、冶金、醫藥、創意等特色產業的比較優勢,引入包括東盟在內的同類產業新技術,進一步強化優勢,形成面向東盟的特色產品出口基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西與東南亞在民族文化方面具有許多相似之處,應以地緣優勢和文化紐帶為基礎,在發掘本土文化資源的同時,“拿來”境外商業文化資源,加工改造成新型的文化產品、“桂版”文化商品,可成為創新與保護產權及品牌,發展特色工業,提升對東盟出口商品結構的一個途徑。諸如,利用東盟及歐美日等國外資源與市場,在中國-東盟博覽會等重要會節以及各地區域商業文化開發的基礎上,建立面向東南亞的文化產品出口基地;鼓勵企業“走出去”投資開發對方的商業文化資源與市場,對民族傳統醫藥保健產品進行現代化創意、加工,增加服務與貨物的文化內涵與附加值等等。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商學院)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