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摩托車出口面臨問題及對策
我國是摩托車生產和出口大國,2007年出口摩托車近千萬輛,但依靠制造成本優勢的國產摩托車雖然走出了國門,大多數產品卻只能進入低端市場。出口的"虛假繁榮"使其不斷遭受國外專利圍剿、反傾銷調查。我國摩托車企業應積極謀劃,改變過去單純依靠加工貿易的發展模式,加強創新,提升品質,走產品差異化的發展道路。摩托車產能擴張出口陷入"貧困式增長"
在103屆廣交會上,不少摩托車企業都增加了產品的展示。據來自山東濟南的輕騎摩托車有限公司參展人員介紹,雖然展位規模不變,但展出的產品卻從往屆的10多輛增加到20多輛,而且新產品更多,希望能夠進一步擴大出口規模。
統計顯示,2007年我國摩托車出口總體規模繼續擴大,但同比增幅卻開始有所回落,其中出口達到945. 99萬輛,同比增長10.29%,與上年相比增幅回落8.4個百分點;出口金額36.57億美元,同比增長20.14 %,增幅回落15.2個百分點。
但從摩托車的出口結構看,主要還是以中小排量摩托車為主。據中汽協會摩托車分會理事長龔兵介紹,這是因為我國擁有世界最大的中小排量、中低端產品的生產能力,但我國摩托車企業卻不具備自主研發大排量、低排放、高性能、高技術含量摩托車發動機的能力,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卻最需要大排量的摩托車,供給與需求的不對稱導致了我國摩托車很少進入高利潤的大排量摩托車市場。
與此同時,一些國內摩托車企業仍在不斷擴大產能,而非加強先進制造技術及技術裝備的應用,導致整個摩托車行業逐漸陷入了同質低價低利潤的"貧困式增長",甚至一些企業因為競爭過度或其他方面原因開始轉移經營方向。比如,新大洲已由單一摩托車制造業向能源產業轉型。新大洲2007年年報顯示,其下屬的新大洲能源科技公司進入煤化工和煤炭開采業務,實現了營業收入35676.75萬元,實現凈利潤3613.07萬元,但新大洲的老主業--摩托車則顯得遜色許多,近兩年的利潤都在下降。
摩托車行業大而不強面臨諸多隱憂2007年我國出口摩托車近千萬輛,數量巨大,但背后的價值卻非常少。這表明我國摩托車企業出口的競爭仍然基于數量的競爭,而非依靠品質,與此同時還面臨著專利壁壘、反傾銷等新的不利因素。
一是自主研發能力不強,存在技術空心化的危險。在103屆廣交會上,國產摩托車種類雖然很多,但是總體構架大同小異,不少廠家相互模仿抄襲,甚至不少核心技術都是引進模仿的。
據龔兵介紹,我國摩托車產業起步較晚,其基本技術主要由產品技術引進和聯合開發獲得,國內企業目前尚不完全具備依據用戶需求開發創新產品和技術的系統能力;部分企業在產品外觀設計上取得了一定進步和進展,在產品改進和功能擴展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沒有真正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國內企業在適應環保、節能、安全等新要求,新的功能部件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基礎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改善產品商品性等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
二是產品品質需要進一步提升,自主品牌建設需加強。目前,我國摩托車行業在整體技術品質水平上,特別是中大排量的產品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零部件體系素質良莠不齊,不少零部件企業規模小、技術及裝備水平差、品質保證能力弱、開發及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不能適應主機企業的發展要求,影響國內摩托車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江蘇健龍新田摩托車公司董事長顧建新認為,自主品牌建設存在著兩方面問題:一方面,自主品牌處于從屬和追趕地位,整體競爭力還存在較大差距,出口增長仍然是以量取勝、以價取勝,出口方式主要以貼牌生產為主,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比重較;另一方面是自主品牌意識弱,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長效機制,這些使得自主品牌產品在市場中始終處于被動的尷尬境地。
三是摩托車出口面臨貿易摩擦風險。首先是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中國摩托車產品要進入其市場,必須達到其苛刻的技術標準、嚴格的認證制度、繁瑣的檢驗檢疫程序等。其次,發展中國家為保障自己的民族工業和利益,采用提高關稅等方式,限制進口。如土耳其在2006年8月對摩托車進口采取的"非自動許可證制度"臨時保障措施,其目的并不在限制中國摩托車的進口,而是希望借此促使中國規范摩托車出口市場,以維護其進口商的利益。再次,國內摩托車出口企業多達50 0多家,無序競爭現象仍較突出,既造成我國企業自相惡性競爭和巨大利益損失,也損害了中國商品的整體形象,易導致國外反傾銷的發生。此外,由于國產摩托車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尤其是發動機核心研發能力的缺失,不少企業很可能通過模仿等方式侵害了日本、美國等專利。
避免重蹈在越發展覆轍亟待提升核心競爭力我國摩托車行業大而不強,現有的發展模式可能會讓企業重蹈在越南發展的覆轍。據悉,在2000年左右,我國摩托車曾在越南占有半壁江山,但企業為了競相增加出口數量,頻頻使用低價格的競爭,而忽略了創新和產品質量,最終導致中國摩托車在越南淪落為"低質"的代名詞,被迫退出了越南市場,讓日本品牌占據了越南的高端市場。
為避免我國摩托車行業在不斷做大中喪失做強的機會,我國摩托車企業應盡快采取措施,加強出口產品的質量監管力度,并通過產品差異化,促進摩托車行業競爭更加理性。
一是加強自主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我國摩托車企業需要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克服技術空心化。首先要加強技術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完善研發、試驗、檢測和工程保障手段,提升研發、制造、品質保證能力。其次是培育和提升自主研發能力,著力提高系統集成能力、核心技術自主開發能力(原始創新能力)、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及再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新產品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確保技術創新的資金需求。
在研發過程中,企業還應該借助外界力量,降低研發風險和成本。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技術創新和發展需要,注意招聘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作為雇員,或在高校、科研機構設立研究中心、實驗室,提供科研項目和經費,進行關鍵領域或者核心技術的專題研發。對于科研機構已經開發并且取得了專利的技術成果,凡具有市場潛在價值的,應果斷向科研機構購買專利技術或專利許可,直接用于生產應用。
二是堅持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注重摩托車品質取勝。提升我國摩托車產品品質,已成為當前摩托車行業的主流,是大勢所趨。國內摩托車企業應轉變競爭方式和發展模式,摒棄惡性競爭,走質量效益型和價值競爭之路。強化品質管理,提高產品實物質量,向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產品和服務,實現由價格競爭向品質、服務、價值競爭的轉變。而實現途徑需要企業走差異化的路徑,比如差異化的市場定位、不同的研發、與眾不同的營銷等。
三是多元化出口,尤其要開拓大排量摩托車市場,努力形成多個出口市場共同發展的局面。我國生產出口的摩托車大多屬于中小排量車型,而歐盟、美國等高端市場和高利潤市場需要的是大排量摩托車產品,國內摩托車出口今后應重點拓展這一市場領域。同時逐步實施摩托車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避免過于依賴一個市場,導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同時也可以消減貿易摩擦的發生。 陳先鋒;金鑫;王臘梅 產經網-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