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外展爭分廣交會一杯羹 館外展是好是壞?
(記者 黃熙燈)“第十二屆錦漢紡織、服裝及面料展覽會”、“2008春季(廣州)鞋類貿易展覽會”……記者昨日采訪廣交會發現,在流花路展館和琶洲展館周邊同時舉行著至少4家各種展覽會。這些廣交會展館外的展覽和廣交會“分庭抗禮”,爭分廣交會一杯羹。 對此,有人大代表建議有關方面對那些館外展進行整治,保護廣交會品牌的良好形象。不過,館外展方面則認為館外展為客商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
館外展包圍廣交會爭客
記者昨日來到廣交會流花路展館,發現該展館附近與第103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一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展會至少有3個:“第十二屆錦漢紡織、服裝及面料展覽會”、“2008春季(廣州)鞋類貿易展覽會”和“東方輕工、工藝品展銷會”。和琶洲展館一馬路之隔的中州中心,也在舉行一嘲第七屆中國(廣州)廚衛設備、建材及家用五金展”,和廣交會爭奪客商,尤其是國外采購商。
據了解,很多外商除了參加廣交會外,還會同時參加這些館外館的展覽會。從事貿易的泰國商人黃力文(化名)告訴記者,他祖籍廣東潮州,自小在泰國長大,1988年開始參加廣交會。他指著脖子上的3張采購商證反問記者:“既然來到了廣州,相同的時間,為什么不多參加幾個展會呢?”記者看到,他所參加的其他3個館外的展會,時間全部都集中在廣交會期間,而且館址都在廣交會展館附近。
“我知道這些展覽和廣交會在性質上有所不同,但如果產品同樣優秀,那又有什么關系呢?”黃力文還希望能在廣交會周邊開辦更多有特色的專業展覽,這樣,他來參加廣交會,效率會更高。
廣交會進不去館外開展
在琶洲展館附近的中州中心門外,記者看到,每當有外商出現,工作人員就會飛快地上前,指引外商進入展廳。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這些館外展也在努力避免自己的展會與廣交會內容的重合。“辦出特色才能長久,綜合類展覽我們肯定不如廣交會,所以我們就辦專業展。”中州中心一工作人員說。
來自河南一家私企的王經理告訴記者,他們的企業這次沒能擠進廣交會,但得知參加廣交會的外商有數十萬人之多,于是決定參加在廣交會展館周邊展館同期舉行的展會。“這個展會雖然規格沒有廣交會高,但參加廣交會的外商一定也會順便過來洽談,所以我們還是過來了。”
彈
破壞廣交會良好形象
廣東省人大常委、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廣交會的館外展問題已存在多年。這些與廣交會同期舉辦的館外展在展覽項目上存在很多問題,如題材重復,參展企業質量參差不齊,與外商貿易糾紛不斷等。而且,一些外商根本分不清廣交會與館外展的區別,這對廣交會的正常舉辦和有計劃的改革造成了干擾,對廣交會的國際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加大了周邊交通壓力。
楊英建議政府部門應當加大宣傳,讓參展商知道何為廣交會、何為館外展,不至于上當受騙;同時成立行業協會,對展會進行行業管理,讓展會由市場來主導。
贊
是競爭也是有益補充
對于外界的質疑,館外展的工作人員陳小姐說:“館外展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館外展其實是對廣交會最好的補充。”
陳小姐分析,廣交會的展位比較緊張,準入門檻也相對較高,對許多參展企業來說,一位難求。而館外展在這一方面滿足了部分參展企業的需求,同時也為客商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
“我想廣交會也需要競爭。”陳小姐說,廣交會周邊的館外展其實也不乏質量好的企業。“我如果有更多質量好的企業來跟廣交會的參展企業來競爭,不是可以更好地促進廣交會的發展嗎?”她認為,有關部門可以對會展方進行監督,但不應該因此一刀切。
(信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