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會展業的競爭優勢
新加坡應該說是個袖珍的國家,資源不多,但精致到了極點。國土總面積不過60多平方公里,其中還有不少是填海造田。自然資源奇缺,但智力資源卻是無限的。僅各種國際會議和展覽就對新加坡的經濟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據一些媒體統計,新加坡的國際展會規模次數居亞洲第一位,在世界居第5至6位。據新加坡旅
地利優勢占幾何?
國內現在有不少城市也非常重視會議、展覽對本地經濟的促進作用,但地理環境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并非所有城市都適合搞會展。
新加坡搞國際會展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在以新加坡為中心的三小時飛行距離內,有2.5億人口活動,每年僅中轉旅客就達250多萬,新加坡正處在這樣一個樞紐的位置。這樣非常適合搞國際性的會展。而且新加坡的出入境十分方便,新加坡機楊被一些媒體稱為世界上最好的機場之一。當地人稱,旅客下飛機后,十分鐘內就可以拿到托運的行李。樟宜機場曾11次被媒體評為國際上最好的機場。多家媒體也將新加坡評為最適宜舉辦國際會展的城市之一。目前,新加坡有64家國際航空公司的航線,可直飛50個國家的154個城市。
政府能起什么作用?
現在國內一些地方政府搞了許多“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會議和展覽。有一些確有效果,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會議展覽帶有點攤派性質,有些會展并不符合市場需要等等。
新加坡旅游局的展覽會議署建于1974年,主要任務是協助、配合會展公司開展工作,向國際上介紹新加坡搞國際會展的優越條件,促銷在新加坡舉辦的各種會展。新加坡展覽會議署不是管理部門,只是協調配合,而且不向新加坡的會展公司收取任何費用。在新加坡舉辦會展沒有任何管理法規,舉辦展會也不需要任何審批手續。
在促進會展經濟發展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活躍經濟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新加坡旅游局展覽會議署每年都有計劃地向世界各地介紹新加坡旅游會展方面的情況,如上半年去歐洲,下半年就去美國,并且在世界各地舉辦新加坡會展經濟方面的研討會,讓各國都了解新加坡在這方面的優勢。
基礎設施必不可少
發展會展經濟,展館建設是首要條件之一。新加坡政府每在展會基礎設施方面投入1元錢,就會產生10元錢的效益。
新加坡博覽中心就是有政府背景的新加坡港務集團投資建立的。博覽中心展覽面積達6萬平方米。一家德國公司稱,這里是除日本之外在亞洲最好的展館,頂棚高,無柱子,很適合舉辦大型機械展覽。這里有地鐵站,有三條高速公路相通,有大型停車場。還有新加坡第二大的廚房(第一大的廚房在機場),可同時供一萬人用餐,可供參展商不同檔次商務用餐。這與國內展覽參展商常常只能蹲在地上吃盒飯大不一樣。每年場地出租率達45%。另一處非常有特色的展覽會場是新加坡國際會議與展覽中心(新達城),是80年代由11位香港商業巨子向李光耀總理提議建立的。新加坡深受漢文化影響,風水學盛行,這個建筑群是典型風水學的體現,4座45層和一座18層的大樓環立,象征人的五指,中間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噴泉,寓財源滾滾之意。所有建筑物的雨水都匯集起來用作灌溉花草和洗車之用,既環保又有象征肥水不外流之意。據了解,新達城建成的第二年就賣出了兩棟樓,收回了投資。該中心總層面積10萬平方米,新加坡最大的無支柱會議大廳就建在這里,可容納1.2萬名會議代表,還配備先進的翻譯、通訊、傳播系統。每年在這里舉辦的各種會議、展覽等活動有1200多個,許多國際高峰會議都在這里舉行,由于該中心非上市公司不披露財務情況,但該中心有出租寫字樓、大型商場、展覽場、會議館、停車場等多項收入,效益應該相當不錯。
成熟的經驗和理念說到這里,好像新加坡搞會展經濟全憑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硬件條件,但在亞洲,與新加坡條件相近的國家和城市并不少,為什么新加坡能搞得這么有聲有色呢?這與新加坡展會市場上有一批比較成熟的市場主體不無關系。他們有著比較成熟的市場經驗和經營理念。
一、展會也要創品牌。國際上最大的會展公司勵展集團亞洲總部就設在新加坡。新加坡展覽人士認為,辦展會也要創品牌,如果展會有了自己的品牌,就能吸引參展商來參加,就可一屆一屆地辦下去。一個展會如果只辦一次的話是肯定要賠錢的,必須創出品牌,一屆一屆辦下去,才可能盈利。
二、針對市場需求辦展覽。新加坡的會展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市場調研部門或人員。針對市場需求確定會展項目。所謂展會市場就是一邊是有參展需求的廠商,一邊是有參觀了解這方面展會的人群,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的就是會展公司。勵展集團每年舉辦的大型國際展覽超過440個,每年主辦的會展為來自全球的十五六萬多家參展廠商及超過900萬家買家創造商機。形成了一大批長期客戶,現在許多參展廠商已經習慣于跟著會展走,想要開拓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市場時,先通過會展公司舉辦展覽,以展覽會的形式開拓市場。
三、競爭并不一定就是價格戰。新加坡只是彈丸之地,但有數十家有一定規模的會展公司,這是否會引起價格競爭,如降低場租、參展費等,幾乎所有公司都還沒有出現這類現象。如勵展集團曾想搞家具展,可后來一調查已有別的公司搞過這類展覽,就放棄了這個項目。新加坡展覽服務私人有限公司也曾想搞一個建筑業方面的展覽,后來發現別的公司已做過這方面較好的展覽,也就不做了。這與國內如有一個展覽做成功,后面就會出現許多類似的展覽,直到把這個市場做濫的習慣大不一樣。新加坡多數展會公司都是強調服務取勝。最主要的是提高展會的質量。他們認為,展會參觀者的數量并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看參觀者的質量,是不是參展商希望見到的專業人士,通常是對參觀者發放調查表,以了解參觀者的基本情況,最重要的是能讓參展商做成生意。勵展集團每次展覽后3至6個月內都要進行一次調查,了解一下參展商通過展覽形成了多少商業機會。
中國市場很重要大多數新加坡的會展公司在中國都開展了一些業務,并且非常重視中國市場,認為中國展會市場的潛力巨大。但他們普遍認為目前中國市場的展會太多且濫,真正形成規模和品牌的展會還不多。而且在中國辦展會還要申請批準,所以必須在國內找一個合作伙伴才能辦展覽,這樣會增加一大塊成本。而且國內的展覽常常是兩種價格,即國外參展商一種價格,國內參展商一種價格,比較復雜。另外,國內廠商出國參展也比較麻煩,有的公司統計,一次會展大約有40%的中國廠商因為出國手續方面的原因不能成行。但新加坡很多會展公司仍然認為中國會展市場前景會越來越好,而且開展了很多具體的合作項目,多數新加坡會展公司也在中國開展了各種活動。 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