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是否到了拐點?
中國外貿是否到了拐點?今年出口會不會掉得厲害?受世界經濟預期不佳和國內政策調整的影響,自年初起,類似的擔憂有所增多。盡管3月份出口增速有沖高傾向,但業內判斷,就外貿出口而言,2008年可能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不確定性最大的年份。
出口增速回落明顯不利因素交錯加壓
從變量看,以2月為例,全國進出口增長18.4%,其中出口僅增6.5%,同比回落45個百分點,比1月份降20個百分點。回想近幾年出口的一路高歌,眼前這種趨向值得關注。
出口增速放慢,進口增速攀升,說明中央“減順差”等相關調控政策初顯成效,特別是“兩高一資”商品出口受到遏制,2月份原油、鋼坯基本實現零出口,焦炭、鋼材出口持續大降,這對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和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出口面臨的困境不容忽視。事實上,多種不利因素正在疊加。從內部講,簡稱“三率兩價”。
“三率”,一是退稅率,目前綜合退稅率已降至10%左右,退稅調整對出口影響明顯,據山東測算,今年該省紡織服裝出口企業減少的退稅收入相當于年內實際退稅約20%。二是匯率,據機電進出口商會調查,人民幣升值導致生產“白家電”為主的企業處于盈利與虧損臨界點,生產“黑家電”為主的企業利潤降低20%―30%。為減少升值造成的損失,企業被迫轉向接短單,甚至不敢簽合同。三是利率,貨幣政策從緊,利率上調,企業獲貸更難,資金缺口加大,浙江省反映,因收縮銀根等,外匯貸款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兩價”即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價格。機電、輕工、化工等行業原材料價格漲幅多在20%以上,國際海運費也漲了30%以上,加之環保成本提高,企業成本迅速上升。《勞動合同法》實施后,企業用工成本普遍漲了5%―10%,勞動密集型企業尤甚。
從外部講,美國次貸危機仍在蔓延,美歐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全球經貿變數增加,外貿環境趨緊。前兩月我對美出口僅增0.4%,2月對歐出口僅增1.2%,對美歐出口下滑帶動2月份整體出口增速回落逾12個百分點,對日出口訂單亦減少。
訂單轉移也開始出現,東莞某知名公司在廣東和越南均設有工廠,現已將40%訂單轉至政策更優、成本更低的越南,中國員工數量裁減了1/3。一些出口大省如廣東、江蘇等出口增速遠低于去年同期,紡織服裝、箱包、鞋類、玩具、陶瓷、塑料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全面下跌,若繼續滑坡可能波及就業問題。
逆轉拐點尚未出現平穩增長仍有利好
外貿出口的起伏,關乎“又好又快”全局。緩解貿易不平衡,不能單純靠控制出口增速,關鍵在于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在積極優化出口結構的同時,應防止出口的大幅滑坡,下降容易回升難。調結構是中長期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當年的出口走勢對經濟社會發展卻有著直接影響。
商務部綜合司的專家認為,我國出口面對的內外不利因素交織,不確定性增強,但尚未發生轉折性變化,外貿發展還沒到拐點。保持出口平穩增長,存在幾大利好:
世界經濟增速雖會比上年放緩,但國際市場需求仍有回旋余地。國外對我出口產品依存度高,逾50種機電產品占世界市場份額80%以上、輕工產品占60%―70%、紡織產品占30%,需求彈性小,國際采購商短期內無替代選擇。人民幣升值和政策調整增加的部分成本可以轉嫁出去。今年我機械類產品出口訂單穩定增長,相關企業看好俄羅斯、印度、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對未來預期較樂觀,美國經濟回落的影響會小于過去。
今年國民經濟有望保持10%左右的增速,外貿企業自我消化與自主調整的動力趨于多元。一些企業或用歐元、日元、澳元等結算,或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或加大內銷比例、規避匯率風險。
從成本看,我國勞動力成本仍只有美國的1/20,也低于多數發展中國家;出口價格競爭力依然較強,還有上揚空間。另外,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上游產業有利,人民幣升值對進口企業有利,一些以出口為主的企業也改做進口。
較高順差仍將保持政策宜穩不宜頻變
可以說,當前外貿還在正常區間運行,出口沒有急劇滑落,多數企業在手訂單有增長潛力。中財辦有關機構預測,全年進出口總體上呈穩增態勢。專家認為,去年出口增長了25.7%,即使今年降了10個百分點,仍在15%以上的高位,而且有益于結構調整和中央“兩防”目標的實現。
一季度情況顯示,貿易順差絕對額在擴大,但增幅連續回落。對此,應客觀全面地看待:貿易順差較大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中勞動力資源豐富等競爭優勢的體現,是今后一個時期內將長存的現象,不少發達國家都曾多年保持貿易順差,近年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有較高順差。只是,不應刻意追求大額順差,尤其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和損害勞動者利益為代價來換取順差。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指出,次貸危機并非中國出口增長減速的主因,“這種減速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系列政策調整的結果。”近3年來外貿政策出臺密集,力度較大,其累積效應和滯后效應正在顯露。
因此,近期宜保持政策相對穩定,給企業充分消化適應的時間,避免出口大幅下滑,并做好預案,區別對待,相機決策,在此基礎上加快外貿增長方式的“大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