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進軍國際市場策略
一、重視國際市場調查,有的放矢開發適銷對路產品。
通過對國際中藥市場的調查研究,搞清中藥主要進口國對天然藥品的民間習慣和對各種產品的需求及潛在市場。目前,以下幾類產品受到國際中藥市場歡迎:常見輕淺病癥的自我治療藥物,如便秘、慢性疲勞綜合征、睡眠障礙綜合征、過敏性鼻炎等;針對某一年齡、性別或階層人群的中藥保健品,如防治老年癡呆癥、經前期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老年糖尿病等藥物或保健品;疑難病如癌癥、愛滋病等的中藥輔助治療藥物;美容、減肥、戒煙、戒毒中藥。因此,應做好國際市場調查,選擇適銷對路產品和適宜的經銷渠道,制定詳盡的營銷策略,重視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醫藥企業的CI戰略,進行有效的廣告和促銷活動。
二、采用國際先進標準,注重產品的科學性。
中藥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和均一性是進入國際市場的必要條件。中藥對某些疾病的療效較西藥有一定的特色,已被國際社會認可,在選擇好適銷對路產品后,必須進一步加強產品藥材的可控化、制劑的現代化、工藝的工程化、質量控制的科學化、安全評價的規范化、療效標準的嚴格化和產品包裝的國際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藥產品符合國際標準,達到出口國食品及藥品管理部門的要求。
三、掌握進口國的藥政法規,以最佳方式進入市場。
影響中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因素除上述一些原因之外,法規的相互不適應和中藥國際對話的不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應了解、學習、掌握不同國家的藥品法規,根據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選擇以藥物、OTC藥物或食品增補劑等形式注冊。以美國為例,美國政府在1994年把草藥和植物藥歸入食品增補劑,在無毒的情況下,草藥及其提取物可先作為食品增補劑上市,而后申報新藥。以食品增補劑方式注冊,藥品說明書上只能寫一些對身體功能及全身狀態有作用的字眼,而不能用治療某些癥候或疾病的字眼,不能宣傳功效,無保險保障,市場受限;以藥品注冊,在藥店出售,購買者可獲得保險,故市場有保證。但藥品的申請管理要求嚴格,時間長、費用高,要提供權威性的毒理、藥理及臨床試驗的科學數據,難度較大。因此,中藥產品要進入美國市場,應先按美國食品增補劑要求開發、研究,以利盡快打入美國市場。
四、加強國際間的科研合作,加深對中醫藥的認識和運用。
由于中西醫思維方式的差異,中醫藥進入國際市場,真正被西方社會所接受,還存在不少問題。應利用各種渠道和機會,以醫帶藥,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如與國外著名大學聯合辦學,開展中醫藥人才培訓;與國外研究機構合作,用現代科學知識及方法闡明中醫藥的作用原理,開發中藥產品;與政府機構或地方組織聯合辦院,建立各種形式的臨床基地,以充分顯示中醫藥的優勢,促進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學科在西方國家的進展;進一步加強對外中醫書籍的出版,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和要求,針對性地開發多語種的中醫藥期刊,以利學術交流和相互聯系,利用Internet,不斷向全世界輸送中醫藥信息及動態,擴大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