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婚姻見證中越交往深入:兩人的愛情兩國的友誼
2011年的春節,廣西師范大學的老師駱明弟和吳慧君帶著女兒在桂林過年。他們的春節節目與很多中國家庭一樣,也是“吃大餐”、看電視、逛廟會……
與一般中國家庭不同的是,這個美滿的家庭是跨國婚姻。妻子吳慧君1995年來到中國,是到廣西的第一批越南留學生。他們的結合和定居曾經歷不少周折。如今,這對夫婦當年為愛作的選擇,成為中越友誼的見證。
相愛之初就要跨越阻礙
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交往漸多,廣西各高校里東南亞面孔越來越多,其中,越南是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1月31日,吳慧君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上世紀90年代,這種情況并不多見。那時,中國與越南才剛剛開始教育方面的交流。1995年,廣西師范大學與越南胡志明市師范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根據協議,胡志明市師范大學每年交流一批學生到廣西學習,而廣西師范大學則每年派遣一名教師前往越南任教。第一批到廣西的越南留學生共15人,當時正在讀大三的越南女孩吳慧君就是其中一人。
十幾年前的廣西,來自東盟國家的留學生很少,穿著長衫的越南女生在校園里很特別,回頭率很高。吳慧君說,當時,中文系的駱明弟被學校安排教這批留學生的中文課程。命運很自然地讓這一對年輕人相愛了。
跨國的愛情在一開始就面臨現實的考驗。駱明弟無法放棄已有的事業基礎去越南。但對吳慧君來說,當時桂林也沒有越南人因結婚而定居的先例,更不用說加入中國國籍并找工作。于是兩人決定先訂婚,半年后再結婚。
沒有準新郎的訂婚儀式
1996年11月8日,越南胡志明市,吳慧君的家中張燈結彩,按照越南傳統為吳慧君和駱明弟舉行訂婚儀式。然而所有親朋好友都來了,卻沒有準新郎。原來在中國的駱明弟出國手續辦不下來,而越南的訂婚儀式又無法更改時間。無奈,駱明弟只好委托當時在胡志明市師范大學任教的一名廣西師大老師參加,當證婚人;吳慧君的同學作為男方代表來提親。
回憶起當時那個特殊的訂婚儀式,吳慧君說就像是廣西師大和胡志明市師大兩個學校之間的異國聚會,男方是廣西師大的交流學者,女方則是胡志明市的留學生。
1997年,駱明弟和吳慧君在桂林正式結婚。這也是改革開放后桂林第一樁從越南正式“娶進來”的涉外婚姻。為了正式結合,兩人費了不少周折:吳慧君的“單身證明書”從鎮到縣到市逐級申報,最后到外交部,到中國駐胡志明市總領事館,蓋了十幾個紅印;從翻譯文件到婚檢,手續都非常復雜……更大的奔波在婚后:當時吳慧君持旅游探親簽證,有效期只有3個月,不能在中國工作,但她定居簽證的申請又被駁回。無奈,駱明弟向廣西師大申請派到胡志明市師范大學任教。1998年~2001年,駱明弟與妻子在越南工作、生活。2002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兩國交往的增多,吳慧君終于獲得F簽證,每簽證一次就可以獲得在中國一年的居住權,連續住3年就可以獲得在中國的定居權。
婚姻成為中越友誼見證
吳慧君后來擔任廣西師范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的教師,教授越南語。2010年5月14日,駱明弟和吳慧君迎來了他們人生中又一個重要的時刻。當時,越南副總理阮善仁來到桂林,為廣西師范大學的越南學校紀念館舉行揭牌儀式。事后,副總理特意拜訪了駱明弟和吳慧君一家人。
駱明弟說,副總理看了他們的廚房、書房,也問到他們家庭生活方面的情況,他覺得很榮幸。吳慧君感慨,她沒有想到會受到自己國家副總理的接見;沒想到自己當年一個為愛的選擇,如今成為中越友誼的見證。
從當年留學廣西的越南學生到如今的中國教師,吳慧君已經在中國待了15年的時間。
吳慧君說,這些年她親眼看到留學生一年比一年多起來。當年她來留學的時候,才10多個人,現在學校里東南亞留學生有好幾百人了。她多了很多可以交流的朋友,也已經完全融入了中國的生活。
回憶起早年的情況,駱明弟說,當年如果沒有中越兩國的交流,他連見都見不到她,更不可能和她結合。現在中越兩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無論是簽證還是其他方面,都比原來簡單、方便多了。他們更是受益者。
現在,他們的女兒已經4歲多,正在上幼兒園,會說一些越南語。在女兒兩歲多的時候,就被帶著回了媽媽的老家越南探親。如今,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桂林,打算以后就扎根在中國。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