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首都河內詳細資料介紹
越南目前的首都詳細資料介紹
越南目前的首都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曾為越南李、陳、后黎諸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譽為“千年文物之地”。由于整個城市被紅河大堤環抱,1831年被定名為越南目前的首都,并沿用至今。越南目前的首都在法國殖民統治時期為“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府所在地。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勝利后,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定都于此。
一千年來,改朝換代和內亂外患使越南目前的首都城區屢遭破壞,昔日金碧輝煌的樓臺殿閣已蕩然無存,過去的城垣目前也只殘留下正北門和席行街的官掌門。越南目前的首都市內的很多街道現在仍沿用舊時的稱謂,如棉行、麻行、糖行、桃行、皮行、帆行、銅行等,其中有些街道仍保持著專業性的老傳統。
越南目前的首都風光綺麗,具有亞熱帶城市的特色。由于樹木終年常青、鮮花四季盛開、市區內外湖泊星羅棋布,因此,越南目前的首都又有“百花春城”的美稱。越南目前的首都名勝古跡眾多,享有盛名的旅游景點包括巴亭廣場、還劍湖、西湖、竹帛湖、百草公園、列寧公園、文廟、獨柱寺、玉山祠和龜塔等。
巴亭廣場位于越南目前的首都市中心,是舉行集會和節日活動的場所。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此宣讀越南《獨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廣場原來面積較小,越南在20世紀70年代興建胡志明主席陵墓時對廣場進行擴建,使之可以容納一二十萬人。廣場背倚胡志明主席陵,東靠巴亭會堂,四周綠樹環繞。廣場還有數條呈輻射狀的林陰大道通往市區的其他地方。
越南目前的首都是越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許多著名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都集中在這里。越南目前的首都的工業以機電、紡織、化工和其他輕工業為主,農作物以稻米為主,越南目前的首都還盛產各類熱帶水果。
系越南首都、歷史名城,位于國境紅河三角洲西北部,坐落在紅河右岸和紅河與墩河的匯流處,無論是從南方到北方,還是從內地到沿海,均是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擁有北方最大的河港,有好幾條鐵路在這里相聯結,是北方公路的總樞紐,郊區有白梅機場和嘉林機場,水、陸、空交通便利。城市地處亞熱帶,越南目前的首都是?因臨近海洋,氣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豐富,花木繁茂,百花盛開,素有“百花春城”之稱。
河內是一座擁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從公元11世紀起就是越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歷史文物豐富,名勝古跡遍布,享有“千年文物之地”的美稱。河內始建于公元621年,當時名叫“紫城”,后又改稱“羅城”、“大羅”。11世紀初,越南歷史上的李朝李公蘊太祖認為大羅位居“天下之中”,物產豐富,人丁興旺,是實施大越國統治的理想之地,便于1010年將國都由寧平省花爐遷到大羅。據傳說,當李太祖率眾遷都時,大羅地面飛騰起一條金色的巨龍,太祖認為這是一塊吉祥的地方,便將大羅改稱為“升龍”。后來陳、后黎等許多朝代都曾把這里作為京城,城市名稱多次更改,先后稱為龍淵、龍編、中京、京都、東郡、東京、中都、上京、北城等。1831年,阮朝的明命王在這里定都,見城市環抱于紅河大堤之內,遂改稱為“河內”,一直沿用到今天。
河內分為內城(市區)和外城(郊區)兩部分。內城又分紫城、皇城和京城3部分;实、后妃及其子孫、 越南目前的首都是
侍從居住的地方稱紫城;環繞紫城的是皇城,是朝臣、官吏的辦事機構所在地;皇城之外的街坊、集市、居民區是京城。昔日,皇城內御苑園林,景色秀麗,紫城內樓臺殿閣,金碧輝煌,京城內寶塔高聳,寺廟林立。后來因改朝換代,兵荒馬亂,戰事頻發,近千年的李、陳、黎、阮朝的古建筑屢遭破壞,宮殿已蕩然無存,城垣也只保存下來不足200米的正北門以及官掌門。 今天的河內市,許多街道依然沿用舊時的名稱,如皮行、銅行、棉行、糖行、麻行、桃行、帆行等,一些街道依然保持昔日專業性的傳統,如皮行街專售皮貨,銅行街專售銅器。今日的河內市,城市面積也由1954年的152平方公里擴展到1000余平方公里,人口由當時的40余萬增加到約310萬,是越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河內市區幾條寬廣筆直的大街,以還劍湖為中心,向四周成輻射狀延伸,街道兩旁生長著四季長青的高大樹木。市區繁華熱鬧的街道有桃街、糖街、同春市場等。河內建有自己的工業體系,擁有機械、化工、紡織、制糖、卷煙等工業部門,其中機器制造成為全國中心,如河內機器制造廠能生產各種精密程度很高的工作母機和新式農業機械供應全國,使河內已由消費城市變成了生產城市。
越南目前的首都氣候特點
河內四季明顯:春季,春暖花開,常有小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時有臺風、洪澇;冬季較冷,氣 河內
溫常在14℃到18℃之間,有時在10℃以下,也會刮寒冷的東北風。河內年平均降雨量為1678毫米,6月份平均溫度為28.8℃,元月份平均溫度為16.5℃。最低溫度是2.7℃,最高溫度是42.8℃。
越南目前的首都歷史文化
河內是一座有著千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原稱大羅,曾為越南李、陳、后黎諸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譽為“千年文物之地”。早在7世紀初,這里就開始構筑城池,時稱紫城。1010年李朝創建者李公蘊(即李太祖)從華閭遷都至此,定名升龍。隨著城垣的加固和擴大,在10世紀以前,曾先后被改稱宋平、羅城、大羅城。河內具有都城規模始自11世紀的李朝,當時升龍已是物產豐饒、交通發達的地區,在此以前所筑之城,均屬軍事性質的城堡。河內分為內城(市區)和外城(郊區),內城歷史為紫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禁城是皇帝、后妃及其子孫、待從的住地;食窃诮侵,為皇帝和朝臣辦事場所。京城環繞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區。李、陳朝時的61條街坊,黎、阮朝時的36條街坊,都集中在這里。隨著歷史的變遷,升龍又先后稱為中京、東都、東關、東京、北城。直到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才因城市被環抱在珥河(紅河)大堤之內,最終定名河內,并沿用至今。法國殖民者統治時期,曾是“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府所在地。1940年日本人占領了這座城市,日本投降后,這座城市成為法國殖民政府與越共的戰場。1945年,河內正式成為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