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產業入口
編輯: 發表時間:2008/4/6 瀏覽次數:4855
“一年前,首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博覽會招商異;鸨,我的電話都快被打爆了,要進博覽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多了!痹鴵尾┯[會招商辦公室負責人的龔鍵面對筆者的采訪,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由于要收攤位費,我們一度擔心沒幾個項目報名! 龔鍵的擔心不無道理;非物項目一向被認為是需要投資保護的瀕危項目,要這些等待搶救的項目出錢展示,以前幾乎不可能。 如此的不可能為何在首屆博覽會成為現實?答案只有一個:市場。 “不少非物項目已經從初步探索中嘗到了市場的甜頭,此次博覽會面對的是世界各國代表,市場拓展空間更大,自然報名踴躍!饼忔I認為,四川省非物項目走市場的觀念已逐步確立,不少項目正在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 四川富礦 資源期待市場點化 這樣大張旗鼓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放到市場"買賣",在四川乃至全國都是第一次。對于習慣保護而不輕言市場的非物來說,市場到底有多大,人們心里還沒底。但業界卻是一片欣喜:四川是非物的"富礦區",博覽會將把四川資源推到前臺,將驗證四川非物能不能在另一個層面圖謀保護發展。 采訪中,筆者發現,對于四川非物的市場之路,相關人士表示看好。"四川非物家底豐厚,資源優勢完全可以繼續張揚,找到市場入口。"業內人士認為,四川家大物博,非物資源豐富已經具備了市場優勢。截至2007年4月,全省非物已公布的縣級名錄3300項、市級名錄548項、省級名錄189項,列入首批國家級名錄有27項,涵蓋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十個大類。 民族文化研究學者李紹明告訴筆者,四川非物資源不僅豐富,放到全國來比,特色非常鮮明,優勢明顯。"省內的14個世居少數民族,完整系統地保留了古巴蜀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悠久的歷史,是其他省不少非物項目不具備的。"而延續了明清兩代的"湖廣填四川"歷史,使得省內原有的漢族文化與移民文化逐漸融合,形成了既具有自己獨特之處,又有跡可循的現代巴蜀文化。 初步"試水" 非物項目嘗到甜頭 近兩年,"非物市場化"五個字的出現頻率頗高。業內人士笑著說,以前我們大多強調保護,說到市場,有些回避,即使早就在做,也不便聲張,F在,我們開始系統思考,非物走市場到底如何走,哪些項目能走市場,能走多遠? 同樣的話題困惑著一直戰斗在非物前線的郭桂林,她親眼目睹了四川省一批非物項目從瀕危走向繁榮,其中的助力來自市場。"近年來,四川省部分非物項目在有意識地嘗試走市場,希望通過市場之手來盤活非物資源。"郭桂林說,自貢燈會、青神竹編、瀘州雨壇彩龍、德陽雜技等,都嘗到了甜頭,瀕危的非物項目經過市場歷練,贏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瀘州雨壇彩龍應該是較早"吃螃蟹"的非物項目。2000年,當地注冊了一家專門從事雨壇彩龍保護開發的文化公司,專門從事人員的培訓表演、道具制作及演出市場的開拓。郭桂林告訴筆者,這個曾經不被人知曉的民間傳統文化,現在演出訂單不斷。市場的魔力讓瀕危的非物資源有了傳承人,如今已經有了100多人的表演隊伍。市場動力下的自然"繁殖",讓雨壇彩龍研發出了熒光龍等新品種,有了系列延伸產品。 青神竹編 古老技藝走多元市場 青神竹編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這樣有著悠久歷史的非物項目,如何貼近現代市場?走進青神縣,10多個青神竹編廠很快給出了答案:歷史悠久的竹編不愁市場。 中國竹藝城的負責人陳德華告訴筆者,公司成立初期,所生產的竹編產品僅有五六十個品種,經過這么多年的開拓創新,如今已形成了八個系列、500多個品種的規模。"去年公司的產值已突破一億元,其中外銷產品占80%以上,在比利時、韓國、日本等地還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 古老的技藝,多元的市場,青神竹編給了非物保護另一個答案,市場同樣能成為傳承的動力。"2006年公司生產的一幅竹編《清明上河圖》在臺灣以108萬元的高價售出。"陳德華告訴筆者,目前青神竹編的發展已經完全突破了傳統的工藝,在市場中創新,竹編墻紙、家具、平面藝術品都成了各地的暢銷貨。 業內人士認為,青神竹編如此市場化,不但使竹編技藝后繼有人,資源也在市場中盤活,產業鏈延長得更遠。據了解,為滿足市場需要,青神竹編近年來加大了人才培訓,他們還編寫了竹編教材,被翻譯成四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發行。同時,公司每年還會收到國外講座傳藝的邀請。 市場之路 還需找準切入點 "四川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集區,基本上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區域,需要搶救保護的文化數量龐大,政府力量畢竟有限。鼓勵企業參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作為特色文化產業來運作,不僅可以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提供經濟支撐,更能為非物質文化資源本身和社會團體及個人提供一個廣闊的發展平臺"。有關專家認為,允許部分非物項目進入市場具有可行性,關鍵是如何運作。 此前,北京有學者認為,市場不僅能為非物質文化提供資金基礎和運營的平臺,還使它們始終處于有機的運動之中,在繼承傳統的同時,獲得更新壯大的機會,而不是固步自封,坐以待斃。 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譚繼和則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作是創意產業的源頭、文化產業的基礎。 李紹明認為,允許民間力量參與經營擁有廣大群眾基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乃是一項大有可為、潛力巨大的新興行業。不過,他坦言,與北京京戲臉譜、云南麗江納西古樂等成功操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我省的非物質文化資源與媒體的合作還不充分,宣傳力度不夠,尚未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契合市場需求的切入點,還處于起步階段。"四川的非物開發,應該選擇具備長遠戰略發展眼光的企業進行合作,努力尋求一個既符合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又能充分挖掘其市場潛能的平衡點。"
作者: 李黎黎;張玨娟;張穎媛 稿件來源: 農民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