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干燥技術研發在越南取得成效
將高水分糧食快速干燥到安全儲藏水分是保持糧食品質、減少糧食收獲后損失的關鍵一步。在越南,稻谷長期儲藏的安全水分通常是14%。在東南亞地區濕熱氣候條件下,利用傳統干燥方法使糧食水分降到14%通常難以操作,甚至不可能。
為解決上述問題,澳大利亞國際農業研究中心(ACIAR)在越南設立了研究開發高水分糧食兩階段干燥方法的糧食干燥項目,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噴管床干燥系統
ACIAR97065項目"發展噴管床烘干機用于兩階段糧食干燥方法"是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立大學和越南農林大學共同承擔的。
噴管床烘干機被選作第一階段干燥技術是由于它與其它方法相比有先進性。例如,穿過噴管床所需壓力低于穿過流化床的壓力,所以空氣傳輸無需太大功率,從而節省了能源。而且,噴管床有很好的氣體固定聯系,它能夠處理各種顆粒的糧食和糧種,具有可調整性。
實驗建設的是一個三角形剖面的噴管床,干燥道深4米,在進口空氣溫度80℃、90℃和100℃時,用5-6小時可將稻谷水分由34%降到18%,時間長短取決于原始重量、水分和糧食溫度。實驗結束時的糧食溫度范圍是50-60℃。
實驗用較高的原始進口空氣溫度(140-160℃)先干燥1-2小時后,再用80-100℃的熱空氣進行干燥,這種方法可通過大約5小時將糧食水分由37%降到18%,最終糧溫為50℃。早期實驗室研究表明,為使稻谷加工時的破碎率最低需保持糧溫在50℃以下。
利用上述實驗結果在當地設計建設了一臺六角形的噴管床烘干機,可一次裝25%水分稻谷3.3噸。六角形倉是由獨立的六個單元構成。一個離心風機提供用柴油機燃燒加熱的干空氣。每個單元被設計成可以單獨或串聯使用,烘干機頂部的熱空氣可以根據需要被排出或回收。
兩階段干燥方法
兩階段干燥方法方法是第一階段將高水分糧食快速烘干到含水量18%,這時再裝入一個就倉干燥機,然后利用機械通風將水分緩慢降到14%。這種兩次干燥的方法能很好地保持糧食品質。兩階段干燥的關鍵是以最快的速度去掉稻谷中的游離水而不影響大米的色澤、形狀及其它品質特征。
兩階段干燥的概念第一次在越南提出是1994-1997年的ACIAR90008項目。這個項目安裝并成功試驗了一系列80噸到400噸容量的就倉干燥機(第二階段技術)。現在一個新的ACIAR項目正在研究建造一種在技術上、經濟上都可行的第一階段干燥機,同時試驗改進成一個糧層厚度4米的(以前是2米)就倉干燥系統。
泰國的商業公司將流化床烘干機廣泛用于第一階段干燥,而且這種烘干機已被成功銷售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如圭亞那、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來、墨西哥、菲律賓以及中國臺灣。來源:中國食品機械設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