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出國參展前路多坎坷
中國企業的出國參展熱正在遭遇貿易保護的無情壁壘。3月15日開幕的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以其巨大的影響力而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規模龐大的中國展團在此次展覽上受到阻擊:漢諾威當地法院以涉嫌侵權為由,在開幕之初突然查扣了數家中國參展企業的部分展品,引起不小的震動。
盡管當地輿論之后稱,這次搜查并非針對中國企業,但業界人士分析,無論最后的調查結果如何,這一事件事實上已經對中國企業造成了傷害:突如其來的變故,一方面使相關企業失去了與國際買家達成交易的機會,蒙受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參展的中國企業的整體形象也因此受到負面影響。
出國參展多險阻
今年漢諾威消費電子展上的這一幕,是近年來頻頻暴出的中國企業海外參展受阻的最新案例。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走出去的參展企業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赴海外參展中受到的特殊“關照”也日益頻繁。
在2005年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農用化學品交易會上,中國參展企業就被以產品涉嫌專利侵權之名,禁止在交易會上展示自己的產品,遭遇集體驅逐;2006年10月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制藥原料展覽會上,因被指涉嫌仿冒侵權,參展的中國3家醫藥化工貿易企業受到司法調查,6人被法國內政部扣押;而在杜塞爾多夫舉辦的世界最大鞋展上,產鞋大國中國的參展企業所能得到的展位數量少得可憐。據了解,還有些國際展會以各種名義和借口壓縮中國參展企業的規模,或者把中國知名企業安排在不被人注意的偏僻角落。種種跡象表明,一些國際展會在有意無意地打壓中國企業。
業界人士分析,國際展會上不時出現的這種情況,實質上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中國企業受到排擠的原因,主要是歐美一些企業懼怕中國企業,畏懼這個實力逐步增強的對手。
中國紡織進出口商會展覽部主任楊志軍表示,許多案例實際上與中國企業沒關系,原因在于歐洲的客商怕中國企業數量太多,對他們構成競爭壓力。
“有些展會上,主辦方的當地參展商和行業組織,或者其他國家的參展企業、行業組織,通過各種形式對主辦方施加影響,有的甚至表示,如果中國企業太多,他們就不參加展會,無形中給展覽主辦方增加了壓力。在權衡各方利益之下,中國企業的展位就會被壓縮。”他說。
中國企業應當自律
近年來,展覽行業的競爭加劇,新興的展會大量涌現,一些曾經頗有影響力的著名展會面臨沖擊,有的風光不再甚至停辦。為了穩固在行業中的地位,各展會之間也開始爭奪客戶資源。
實際上,在國際會展領域,中國企業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國內一家大型展覽公司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現在一些國際展會上,中國企業已經成為最大的展團,一定意義上支撐了展會的繁榮局面。“不僅是中國企業需要國際展會這個平臺,大型國際展覽也需要中國企業這個龐大的客戶群的支撐,歐美展覽會的主辦方實際上很歡迎中國企業的參加。”
這樣的市場環境客觀上有利于中國企業的參展。但據了解,在這種情況下,之所以一些國際展會仍然將矛頭對準中國企業,原因在于有些中國企業不注意知識產權、專利權的保護問題,在參加展覽會布展的展品有時涉及到侵權,給了競爭對手以口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企業的整體形象。“中國企業侵權的案例比較多,使國外對于中國企業的侵權特別重視。”這位人士說。
據楊志軍介紹,這幾年,中國紡織進出口商會在招展過程中,都對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教育,現在國內一些大企業已經很少出現被查處侵權的現象,但隨著出去參展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多,一些小企業則不太重視,意識差,還有的抱著僥幸心理。但是,一旦被查處,受到損失的則不僅是被查處的企業,而是中國展區、中國企業。因此,國內企業必須自律。
“盡管如此,侵權的僅僅還是少數,并不能代表中國企業。”楊志軍說。
打造國內一流展會
現階段,在國內展覽業尚不夠發達、有影響的品牌展會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奔赴海外參加國際展覽會,已然是許多企業拓展市場的重要渠道。但面對洶涌的出國參展潮,業界人士認為,應該加強管理,有步驟地促進中國企業出國參展、辦展。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俞華博士認為,從管理部門的角度,對出國展覽進行全面控制,嚴格審批,很有必要。一方面,對于出國參展的企業資質進行嚴格的規范和管理,可以通過舉辦展覽培訓等方式,使出國辦展的組織者、服務商提高規范化操作的技能,必要的經濟知識的培訓,提高出國辦展的素質和質量。
對于企業來說,首先要選擇好的展會。不同的地區、國家舉辦的展會,其影響,質量會有很大差異。比如,德國的展會由于國際參展商多,往往效果不錯。另外,要選擇展會的品牌。了解展會的歷史,成交額多少,以往參展商參加以后的收獲如何,感受怎樣,進行一些尋訪,先進行一些必要的調研。其次,企業要根據自己的產品,選擇適銷對路的展會。如果自己的產品和展會不對路,盡管展會很有名,再大的展會收獲也不會很大,關鍵是要適合自己。即使是同一個展會,每一屆都會有不同的主題,必須對此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有好的收獲。
“現在有很多企業本身是生產企業,對會展不是很了解,參展時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企業沒有專門的展覽部門,對于參展的知識經驗很缺乏,往往會交學費。只有經過市場化的選擇,才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俞華表示。
他認為,現在國內好的品牌太少,到海外辦展還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從參展到辦展,到國外辦展有一個過程,中國展覽業自身強大之后才能到國外辦展。”
據了解,商務部下一步將對國內的展會進行認證,打造一批國內一流的頂尖展會,并以此在全球招商、招展,使品牌展會更有影響力,吸引國外的展商參展,推動展覽業健康快速的發展。
文/徐春林【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