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下的“三轉”戰略 青島外貿出口龍頭企業應變啟示
編輯: 發表時間:2008/2/14 瀏覽次數:3584
本報記者 鄒吉宏 |
2007年的最后幾個工作日,寒冬已悄然入襲島城。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帶領調研組來到青島,聽取貿易新政策下的反饋與建議。期間,金王、即發、喜盈門等青島外貿出口龍頭企業作為此次調研重點,講述了他們在雪上加霜的境地中突出重圍的種種策略。
產品“轉變”
“2007年,人民幣升值幅度已經超過了11%,在這個時候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又下調了2個百分點,再加上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導致企業的利潤空間大大縮水。”青島喜盈門集團董事長紀玉君表示,如果是單純宏觀調控影響倒也不是很大,關鍵是又趕上了人民幣升值等因素,這樣一來企業就有些吃不消了。
在調研中,即發集團、金王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也都表達了與喜盈門集團所面臨的同樣的境況。然而,在重重壓力下,這些行業的精英們并沒有被動等靠,而是主動出擊,通過“三轉”戰略開辟新的出路。
其中,第一轉是轉變產品結構,縮減受宏觀調控影響較大的低端產品,加大對國家鼓勵的產品的研發力度,逐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有壓力就要有變化、有創新,未來的趨勢很明顯,只有逐步淘汰低端產品,開發高端領域,才能實現壓力下的新突破。”即發集團一位負責人表示,他們這一兩年來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研發優勢,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為消化成本上漲因素,該集團在開發新產品、增加新品種、形成新價格上消化一塊,在強化管理上提高一塊,在降低成本上節約一塊,在革新工藝技術上挖掘一塊,不斷提高市場應變能力,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喜盈門集團則是一邊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進行高檔次、功能性以及新材料產品的開發,一邊改進現有工藝,加快設備改造和更新,引進意大利電子提花劍桿織機、德國筒子染色機等先進設備,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生產“轉移”
相對于宏觀調控來講,當前的成本上升在某些領域給企業帶來的壓力要大得多。如何降低成本,成為考驗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命題。
在此次調研中,幾個龍頭企業都走出了同一步“棋”——將生產加工車間轉移到成本費用較低的地區。這就是當前外貿企業的第二轉戰略,即生產“轉移”,尋求低成本加工生產基地。生產基地“轉移”也是順應了當前國家宏觀調控的總體思想。
據了解,即發集團近幾年不斷加快產業的梯度轉移,先后在泰安和沂蒙山區建立了工廠和加工點,在越南建立了生產工廠,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而喜盈門集團目前在德州、菏澤地區的毛巾廠、棉紡廠和輪胎廠也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
“生產基地的重新選擇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不僅要考慮成本問題,還要看是否有利于貿易和流通。”金王集團副總裁黃寶安表示,由于金王的蠟燭主要是出口歐美高端市場,所以他們選擇便于出口的越南設立了全資子公司,創立新的境外加工貿易企業。
市場“轉身”
除了產品和生產的戰略轉變,幾家龍頭企業還在市場上做起多元化文章,這就是外貿企業的第三轉——市場“轉身”。曾經的外貿大企業不再單純依賴出口,而是開始推行內外兩個市場并駕齊驅,或者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風險。
目前,即發集團的國外市場主要集中在日本、歐美和俄羅斯等市場,今年該集團將實施“國際國內市場并重”戰略,不再過分倚重出口,而將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內外市場并重、針織梭織并舉,努力開拓國內市場。
喜盈門集團則不僅將其主打產品——毛巾做到了全國暢銷,而且還結合國內市場實際,陸續推出橡膠輪胎、卷煙包裝材料等新產品,以開辟新的市場渠道。2007年該企業研發的雙駝輪胎繼毛巾產品之后,再次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
在出口“轉身”的同時,擴大進口也在國家鼓勵下成為企業的新戰略。黃寶安表示,如果國家進口配套政策真正落實到位,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大大減緩“組合拳”給企業帶來的沖擊力,比如說金王,可以用賺來的美元進口原材料,抵消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
窮則變,變則通。青島外貿出口龍頭企業的“三轉”戰略,在當前的外貿寒凍季節,或許將為廣大外向型企業帶來有益的啟示。
|
《青島日報》 2008年2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