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口岸船舶出口快速增長
據南京海關統計,2007年江蘇口岸累計出口各類船舶27.3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41.4%。去年江蘇口岸船舶出口呈以下主要特點:主要為加工貿易出口。2007年江蘇口岸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船舶26.4億美元,增長43.8%,占江蘇口岸船舶出口總額的96.7%。主要出口至歐盟、利比里亞和新加坡。2007年江蘇口岸分別向上述地區和國家出口船舶9.3億美元、3.9億美元和3.5億美元,合計占江蘇口岸船舶出口總額的61.2%。其中對歐盟和利比里亞出口船舶分別增長74%和65.5%,對新加坡出口船舶下降23.6%。機動集裝箱船、成品油船、機動散貨船是出口的主要品種。2007年江蘇口岸分別出口價值9.5億美元、8億美元、6億美元的上述三種船舶,增長34.8%、1.1倍和35.1%,三者合計占出口總值的86%。8成以上為國有企業出口,私營企業出口倍增。2007年江蘇口岸國有企業出口船舶22.5億美元,增長32.1%,占江蘇口岸船舶出口總額的82.4%;同期私營企業出口2億美元,增長3.3倍。
據分析,去年江蘇口岸船舶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國際航運需求增加。受國際貿易增長影響,全球航運持續繁榮,運費暴漲,運力供不應求,對機動集裝箱船和成品油船等大型高價值船舶的需求不斷增長。其次是世界造船業萎縮。歐洲造船業近年來呈現逐步萎縮的趨勢,而韓國、日本兩大船舶生產國則逐步轉向高附加值的船舶制造,為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第三是我國造船業的優勢逐步顯現。由于我國造船業勞動力價格相比發達國家具有較強的優勢,而造船技術、行業基礎設施等方面又優于其它發展中國家,吸引了全球船舶訂單向我國轉移。另外,國家對船舶出口暫緩降低出口退稅率、提供賣方信貸等政策優勢也促進了國內船舶的出口。
業界人士提醒,盡管近年我國船舶出口快速增長,但存在的問題仍值得關注。
造船企業規模較小、船舶配套能力較差,制約了我國船舶工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國造船企業數量眾多,但平均每個造船廠產量不到一萬載重噸,平均規模為日本企業的1/4,韓國的1/20,而且集中在低水平層次。同時,企業間產品重復現象突出,國產船舶設備配套率平均為40%,船用配套設備的生產技術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出口船舶的船用自動化設備基本依賴進口,嚴重制約了我國船舶制造工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船舶生產周期長,企業生產成本壓力較大。相比歐洲先進造船企業,我國船舶制造投資周期較長,一般從簽訂合同到交貨需要2年左右,企業經營風險較大。而近兩年來由于國內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和人民幣升值步伐的加快,船舶出口企業制造成本上升的壓力明顯增大。據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個百分點,造船行業將損失人民幣約20億元。
出口增速過快,受國外反傾銷等貿易壁壘的風險加大。由于我國船舶出口的快速增長,2007年4月初,我國船舶出口最大目的地———歐盟對我國出口的13個新船合同進行了跟蹤監督,聲稱“中國出口船舶的成交價格比按其成本模型計算的正常價格低了8%~22.8%”,并發出警告,要求我國放慢船舶產品的出口速度,否則有可能采取反傾銷措施。
因此,海關專家建議,要大力發展船舶配套行業,提升船舶產業總體水平;引導造船企業兼并重組,使造船企業集團化;造船企業在簽訂船舶建造出口和主要設備進口等合同時充分考慮造船周期,注意規避匯率風險;同時應大力開拓除歐洲外的其他國際市場,降低出口市場高度集中帶來的風險。
(源自:在線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