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貿進出口緣何快速增長
記者 王曉欣2007年我國年度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達21738億美元,同比增長23.5%,全年累計貿易順差為2622億美元。自2001年底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連續6年保持在20%以上,進出口規模翻了兩番。那么,為什么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我國出口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不斷增長呢?
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特點之一,降低進口關稅的商品進口普遍快速增長,提高出口關稅的商品出口普遍下降,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專家認為,進口增速加快,出口增速放緩的態勢,主要原因是美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美元貶值,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多方面因素導致外部需求放緩,同時國內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均使得中國出口增速放慢。
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我國進出口中貿易方式構成也逐漸改變,隨著國家加大對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力度,加工貿易發展增速明顯放緩,一般貿易比重上升并接近加工貿易。
2007年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雙邊貿易實現了較快發展。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歐盟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總額3561.5億美元,增長27%。美國為第二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總值為3020.8億美元,增長15%。日本為第三大貿易伙伴和最大進口來源地,雙邊貿易總值2360.2億美元,增長13.9%。此外,2007年我國對東盟、香港、韓國和臺灣省的雙邊貿易值均超過千億美元。
專家認為,我國出口增長的原因,是跨國公司這幾年來在中國的投資,現在正在形成生產能力,全球的制造業持續向中國轉移,中國出口增長是理所當然的。
近年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和順差增長迅速,其原因,一方面是當前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歐盟市場需求增長;另一方面,我國貿易順差和出口快速增長的背后,體現的是中國企業的能力和中國產品的競爭力。2007年我國貿易順差迅速擴大的勢頭得到有效抑制,從月度貿易順差表現來看,2007年12月貿易差額為226.9億美元,較11月的262.8億美元差額下降了13.7%,貿易差額達到6個月以來的新低。
2008年世界經濟貿易將保持較快增長,但影響發展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中國國民經濟將持續快速增長,但也面臨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國內政策調整及成本變化、內需及出口的國際競爭力調整、美國次級債及全球經濟增長減速,是影響今年我國進出口貿易最大的三個因素。貿易變量對匯率、利率、稅率、貨幣、價格等因素變化的反應程度,將直接影響到縮減貿易順差的實際效果。
從國內因素看,2007年的“高壓”政策效果在2008年將進一步顯現。2007年國內密集出臺了控制出口過快增長和調整外貿結構的政策,使得企業出口受限;2008年人民幣升值步伐將加快,各方面生產要素成本逐步提高,都將透支企業利潤;今年開始實施《企業所得稅法》及“兩稅合一”措施,這對促進進出口貿易結構轉型升級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從外部影響因素看,美國的“次級債危機”導致的美國消費市場疲軟跡象在2008年仍將持續,“中國制造”的出口將面臨訂單減少、利潤縮水的危險。國際市場能源、農產品價格高漲等,將增加我國制造業成本。
專家認為,在目前加工貿易順差大于總順差、貿易項下的資本流動無法實施有效監控的情況下,我國的貿易和國際收支順差出現很反常的走勢,其行為背后有投機和扭曲因素在起作用。如果僅僅根據貿易順差高速增長態勢而不斷加大政策調整的力度,既會增大實體貿易部門調整的代價,把握不當,還可能造成調整的硬著陸。
在采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過程中,應注意利益各方反向行為的動態博弈。如一方面采取綜合措施縮減順差,另一方面,各地仍在繼續高指標、高成本的招商引資,其中包括大量的出口導向型企業,最終使縮減順差的目標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