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紡織出口業的困惑與新生
中國紡織業一直是中國出口的"拳頭產品",作為紡織行業全球第一生產、出口、消費大國,中國的紡織品出口總量占據全球的25%。在美國,曾流傳過一個頗有意思的故事:一個"反中國"的議員,希望在太太生日時送她一件衣服,跑遍了紐約所有的商店,終于找到了一件"產自英國"的時裝。但回家送給太太試穿時,卻在標簽的內側發現了"MADE IN CHINA"幾個小字。由此可見,中國紡織品出口業在世界上的地位。但2007年以來,我國紡織業受人民幣升值、貿易摩擦、制裁的影響,以及出口配額機制不完善、出口退稅政策變化、生產成本加大、市場供需失衡等因素影響,依靠出口帶動產業增長日益困難。此外,世界主要紡織品市場格局面臨調整,使得紡織業更加雪上加霜。一時間,大大小小的服裝企業關門轉行。業內人士驚呼:"中國紡織出口業的末日到了嗎?"
退稅之困
自2006年9月15日起,我國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降至11%,2007年7月起,服裝與粘膠纖維的出口退稅率又進一步下調。據不完全統計,由于出口退稅率的一再下調,今年下半年,服裝行業利潤已損失48億元,利潤率將下降0.26個百分點。在退稅新政影響下,2007年紡織出口業的大滑坡,以成定局。
林營所在的寧波甬南針織有限公司和許多外貿出口企業一樣,從此逐步走上了向海外發展的道路。林營說,公司在1987年成立之時,在當地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針織生產企業。在企業走上出口貿易之路后,公司很快就"發"了。
"十幾年來,公司生產的各種針織產品出口歐美、大洋洲、日本、中東和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即使在紡織品出口的配額時代,公司的外貿生意也做得非常好。公司年銷售額4.8億元,出口創匯4700余萬美元,生產規模列全國行業30強。"回憶過去,林營很自豪。
然而,受到退稅新政的影響,本來蒸蒸日上的公司情況急轉直下,林營說,僅半年工夫,他們在美國和歐盟市場的出口額減少了30%,直接經濟損失就有300多萬元。"現在公司還壓著大量尾單,資金周轉困難,我們甚至已經考慮改行做家私產品的生意。"
林營的公司只是2007年紡織出口業高壓下的一個縮影,事實上行業內這種凋敝的情況已經蔓延到很多地方。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表示,現在還只是開始,紡織品服裝行業將經歷一場大洗牌,行業震蕩不可避免,一批中小企業無可改變地被淘汰出局。"未來一段時間內,紡織品服裝出口將會繼續出現三個下降,即出口增幅下降、在總出口貨物中的比重下降、在出口順差中的份額下降。另一方面也將影響到紡織品服裝行業就業情況。"
也有相關人士指出,長期依靠退稅賺取小額利潤,已經成了大部分中小紡織出口企業的"惰性"。降低退稅,事實上只是用一種激進的辦法,促使紡織出口業走上大型化、精品化、高利潤的道路,長遠看來,是有益的。
話是不錯,但事實上,這場"激進"的催化到底會持續多久?究竟有多少紡織出口企業能在這個過程中脫穎而出?這些問題誰都說不清楚。而且,這場整個行業的大"滑坡",顯然不是退稅政策一個原因所致,他的背后,又隱藏著哪些伏筆呢?
配額之爭
關心紡織出口業的人不難發現,除了退稅之外,"配額"也是業內出現頻率相當高的一個詞,隨著人民幣匯率升高,貿易壁壘,來自其他出口國競爭等問題相繼凸現,紡織產品進口國對中國的配額政策也正發生著改變。9月17日,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稱,歐盟針對中國產紡織品配額制將如期于2008年1月1日廢止。該來的,還是會來。
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一直處于上升態勢。2007年以來,人民幣對美金的匯率屢創新高。鑒于我國強大的出口能力以及國外市場對我國產品的強勁需求,2008年貿易順差依然會存在,預期人民幣匯率也將繼續保持升值趨勢。這將繼續減弱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價格優勢,從而給紡織出口企業帶來較大的壓力。
同時,2007-2008年底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的相繼到期,歐美已不再對我國紡織品實行配額限制。由于投資、訂單和生產等都有預先性,勢必影響到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出口定單。這種情況下,歐美企圖在07/08年后利用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等保護手段對我紡織品實施限制的意圖越發明顯。決非危言聳聽,這些措施對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危害要比單純的數量限制大得多,一旦實施,我國紡織品在歐美市場份額將遭到嚴重削弱。
商務部去年調查的84種紡織品服裝中,86.9%的商品供過于求。隨著紡織品配額的取消,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摩擦不斷,歐美甚至恢復對我國部分紡織品設限。出口風險加劇和利潤空間降低,迫使部分出口型企業開始轉作內銷。同時,國際服裝品牌企業也加速了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這些新的競爭者多集中在中、高檔服裝市場,使得國內品牌服裝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這也是造成價格指數再度下滑的重要原因。
面對取消配額的壓力,通過加強區域貿易安排來抵御外部的競爭,這越來越成為歐美等發達國家區域貿易協議考慮的重要內容。有專家分析,進口國取消紡織品配額以后,必然會對區域外貿易征收歧視性關稅,細化"反傾銷"政策。3月,歐盟醞釀對我國8類紡織品進行反傾銷調查;5月,印度初裁我國的綢緞產品存在傾銷;6月,美國對我國聚酯短纖維啟動涉案金額近億美元的反傾銷調查。近期,歐盟業界還向歐委會申請對我國出口的亞麻布發起反傾銷調查。由此帶來的結果是,歐美服裝采購逐步向新興紡織強國轉移,已有部分訂單流向生產成本更低、勞動力更廉價的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
但是,全球對于中國紡織品的需求是硬性存在的,不以哪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亞當·斯密的供求關系定律,給予中國紡織出口業足夠的迎接新生的信心。
新生之路
"現在的狀況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可以提高進入門檻。保證質量,提高產量,完成難度更高的成品。"這是某大型服裝出口公司業務高管的態度。雖然面臨不小的難度,但是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雖然會在中高端市場上帶來新的競爭,但從長遠來看,這有利于中國產品結構的升級。
目前一些大企業通過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已經確立了以技術和品牌為核心的競爭力,具備了從國際市場競爭中"突圍"的能力。著名服裝品牌"蓋奇"集團負責人表示:"通過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創新,以及通過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合作,我們的競爭力明顯增強。"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在國內退稅降低和國際情況變化等壓力下,我國紡織品出口增幅回落和量減價升不可避免。但這些壓力將促使紡織企業轉變增長方式,以科技和品牌為突破點,靠研發和技術創新獲取高附加值,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說,提高產品科技貢獻率和走品牌化道路將是我國紡織企業突破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途徑。中國紡織出口若要走出困境,就需加快從"以量取勝"到"以質取勝"的轉變,提升產品檔次和產業水平。其次,還要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大力推行"品牌戰略"。再有,加強行業自治能力,借鑒美歐的行業協會組織的經驗,在貿易爭端頻仍、開辟海外市場矛盾激化的背景下,改革商會、行業協會組織的屬性定位和內部機制,強化其職能,讓商會、行業協會組織在應對貿易摩擦中發揮更大作用,協調和指導紡織企業的生產和出口問題,竭力避免導致同國外發生貿易摩擦問題。最后,紡織企業應正確認識貿易摩擦,積極應對,減少貿易摩擦的出現。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黎友煥博士也認為,為了滿足不斷擴大的內需和不斷提升的層次需求,服裝市場呈現出個性化競爭、服務競爭,甚至科技競爭等高層次競爭趨勢。現在過分強調品牌問題為時尚早,好比去討論讓嬰兒跑步,況且全球范圍內畢竟普通消費者多,他們的主流消費不是品牌,而是價廉物美的產品,這些東西正是中國能夠提供的。"培養品牌好比培養貴族,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培養出來,品牌并不單是產品質量如何,更重要的是社會責任。"
國內市場的價格戰固然還會打下去,但是科技戰、文化戰、差別戰才是真出路。
《三國志·魏書·伏義傳》里說:"豐家富屋,陶朱貨殖之利;延年益壽,松喬蟬蛻之變。""蟬蛻之變"四字無疑就是中國紡織出口業經歷困境迎來新生過程的最好寫照。2008年,走過經濟發展的十字路口,紡織出口業將以怎樣的形式蟬蛻飛天,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