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汽車:墻內開花墻外香 出口前景可觀
■見習記者 杜悅英
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的最新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整車出口41.3萬輛,同比增長63.9%;出口金額47.95億美元,同比增長117.02%,預計全年將突破50萬輛,2008年出口增速有望進一步提高,繼續呈現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
據了解,2004年以來,我國整車出口增速保持迅猛。統計顯示,2004年—2007年前三季度,整車出口金額同比快速增長。其中2006年增幅為97.8%,其余年份增幅全部在100%以上,成績喜人。
外部環境優越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高級工程師傅培昭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概括道,我國整車出口最近幾年的發展“突飛猛進”。
由于國內合資品牌通常由外方統一部署其全球戰略,為了均衡各地區合作伙伴的利益,規避相互打壓,因此合資品牌所占國內整車出口份額有限,自主品牌成為國內整車出口的中流砥柱,比例占到90%以上。華晨、奇瑞、長城、吉利等自主品牌成為對外出口的中堅力量。
傅培昭分析指出,我國整車出口表現強勢,首先是因為國內汽車工業近年來的高速發展。汽車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2007年1-10月份,整車產銷已達722.25萬輛和715.03萬輛。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
近年來,我國積極改變外貿增長方式,商務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知識產權局、認監委等部門先后出臺多項政策,鼓勵汽車及零部件走出國門,不斷改善出口環境,規范出口秩序,保護知識產權,使我國汽車產業的整體利益在國際上得到較好地維護。今年3月,國家五部委《關于規范汽車出口秩序的通知》正式實施;9月,第二批“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授牌,目前已有12個城市獲此殊榮,國家和授牌城市都將陸續出臺具體政策促進當地汽車貿易的發展。
汽車工業的持續向好發展與國家的政策保障為自主品牌汽車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成為自主車企在國際舞臺大展拳腳的穩固后盾。
企業內力提升
傅培昭表示,自主品牌征戰海外,漸被認可,其根本原因是企業貿易觀念轉變。近年來自主車企產品出口,目的已不再是簡單的賺取外匯,而是把出口納入企業發展整體規劃,作為實現其國際化戰略的重要舉措,努力樹立品牌形象,參與國際競爭,最終實現企業與世界汽車市場的對接與共融。
在這一戰略指引下,自主品牌積極改善低質、低價、售后服務缺失等痼疾,出口整車的質量、檔次不斷提升;長期、穩定的銷售網絡和售后維修等服務體系也在逐漸加強與完善。連年的深耕細作,自主品牌的性能、價格逐漸得到海外市場的認可,站穩了腳跟。據了解,長城、吉利等自主企業的某些產品在研發之初就定位于全球市場,企業及時了解、掌握國外的技術標準要求與準入制度,左舵、右舵兼顧,技術性能保證,為進軍海外市場鋪平了道路。
前不久,吉利金剛完成了歐洲ECER94(正面碰撞)、ECER95(側面碰撞)、噪聲聲級、排放等近50項測試認證;9月份,華晨尊馳也在西班牙達到歐洲NCAP三星水平;長城精靈已獲CCC認證。此外,有不少企業在出口地建立零部件儲備庫、外派技術人員巡回服務,售后服務體系日漸完善,“中國品牌”的良好口碑正在樹立。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自主企業的營銷手段也在不斷出新。除了傳統的參加國外車展、經貿洽談等方式,自主企業還充分結合出口地特色,因地制宜地采用新的營銷手段。11月11日結束的天津一汽夏利“歐亞長征路,極地威志行”跨國巡游,擴大了威志品牌在中東的影響;而吉利今年向全球征集新車標,也成為樹立企業新形象,促進其海外銷量增長的助力之一。
除了傳統的整車、KD件出口、與當地經銷商合作建廠等傳統海外業務模式,自主車企與外方的合作方式也開始向多元化拓展。目前,長城在積極推進與俄羅斯聯邦韃靼斯坦共和國土地和財產管理局共同投資汽車開放式股份公司;2006年,吉利并購英國錳銅公司,合作生產吉利經典出租車英倫帝華項目確立,合作車型TX4明年下線。據悉,該車型量產后將大部分返銷歐洲。毫無疑問,類似的業務模式拓展將大大增強我國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
出口前景可觀
據了解,從地域看,自主品牌整車出口呈現“既分散,又集中”的特點。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整車向188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其中85%的銷量集中于二三十個國家,自主品牌汽車主要出口地為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匈牙利、阿塞拜疆等。
在歐美等汽車工業發達,市場相對成熟地區,自主品牌也在努力挺進。長城已經實現批量出口歐盟,華晨也在德簽訂15.8萬輛中華出口協議,但由于技術認證、資格準入等非貿易壁壘的存在,自主品牌實現在這些地區的整體出擊“還是應該循序漸進。”傅培昭說。
雖然陸風、尊馳等自主品牌曾在歐洲的碰撞測試中鎩羽,但企業通過技術改進與調整,問題在逐步克服。前車之鑒也警示更多自主車企開始注重技術水平和產品品質的提升。
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汽車出口是國家的既定方針,自主車企也在努力開拓海外業務,以實現新的利潤增長,擴大品牌影響。今年8月,海馬汽車首次參加莫斯科國際車展;目前,華晨出口美國的中華尊馳轎車項目也正按計劃進行安全、排放等測試,美國市場網絡布局已達到五大區域200余家。
面對未來的海外市場,多家自主車企都在籌謀更為長遠海外戰略。長城預計近年實現汽車銷售內外比例1:1的目標,吉利更宣稱要在2015年將2/3的產品銷往海外。
性價比是自主品牌征戰海外的利刃,專家稱,未來幾年內,“中國制造”的優勢還將保持。早在2005年,就有國外媒體預測說,“2010年中國將成為汽車的凈出口國”,中國汽車將“令世界上大多數汽車制造商感到不安”。數字顯示,僅俄羅斯一地,每年就有50至90萬輛的汽車市場缺口。自主車企對出口抱有良好的預期無可厚非,但如何實現,如何將出口主力從中小噸位載貨車向轎車、大中小型客車等乘用車、商務車并重轉變;從單一的產品出口向產品與技術、資本輸出相結合轉變;產品結構向節能、環保型轉變;如何提升自身產品品質、樹立國際化形象、擴大品牌形象力、熟悉國際市場、通過各種認證、選擇合作伙伴、規避貿易壁壘等諸多方面,自主企業依然面臨不小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