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勞動法:促優汰劣
在2007年最后的一段日子里,新勞動法的頒布實施所激起的話題令各界廣泛關注。
在廣東東莞,這個被稱之為“世界鞋都”的城市,隨著年末鞋廠接二連三的倒閉關門,人們自然而然地將之與新勞動法的頒布實施聯系到一起。甚至有媒體稱新勞動法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世界鞋都”也將從東莞的頭上抹去。
那么,新勞動法是那根壓死駱駝的稻草嗎?答案是,似是而非。
從目前公布的一些信息來看,廣東在過去的一年中至少有上千家鞋廠倒閉。特別是去年的10月24日,東莞一家在業內頗有知名度的企業突然宣布單方面解除與員工的合同,并拿出了4000多萬元,補償給近4000名工人,并停止了鞋業的生產。這些倒閉的企業面臨的選擇是要么歇業,要么外遷,要么轉型。
記者看到,這些倒閉的鞋廠中也有企業主或有意無意地將企業的倒閉與新勞動法扯上一點關系。但他們也沒有直接肯定地指稱企業倒閉與新勞動法之間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實際上,廣東眾多鞋廠的倒閉體現的是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的代工企業的一個存在、發展,到衰落的必然規律。事實是,原材料價格上漲,歐盟反傾銷,微薄的代工費,早已將他們壓縮得毫無生存的余地。
據說,那些準備外遷的企業正在尋找新的加工基地,不少企業將目光投向了越南、印尼等地,其因是當地的勞工成本卻較中國低了十幾個百分點。有報道說,日本最大的服裝零售商之一的優衣庫宣布,到2009年,將在中國生產的產品比率從90%減少到60%,同時將在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生產比例提高到30%以上。種種跡象似乎將問題根源指向了新勞動法的頒布實施。
但管理層并不為這些跡象所動搖。他們更愿意看到企業進行升級換代,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來獲得利潤,而不是依靠出賣廉價勞動力來獲得微薄的報酬。
新勞動法不一定是那根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但它卻是催促企業升級換代的通牒。新勞動法的頒布實施,似乎在告訴人們,社會的進程不總是花好月圓,有成長的煩惱,蛻變的陣痛。對于新法,普遍的看法是,從長遠來說,只有將那些低利潤企業淘汰出局,用工才會規范,工人收入才會真正增加,勞資關系才能真正和諧;而同時,行業的優勝劣汰將加速上演,更快地推動產業的升級換代。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