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迎來黃金發展期
□ 本報記者 李予陽 隆冬季節,陜西鼓風機集團的生產車間一派忙碌。前不久,該集團與東方希望集團重慶蓬威石化簽訂60萬噸/年PTA(精對苯二甲酸)裝備項目,標志著PTA領域空壓機全部進口的歷史即將結束,國產化裝備開始進入PTA領域,這是我國機械裝備國產化的又一突破!該集團有關負責人自豪地告訴記者,企業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還調整發展思路,由出售單一產品向出售“解決方案”和出售系統服務轉變,目前這家制造企業的產值中,來自服務業務的比重已經占到了近50%。 陜鼓的快速健康發展,是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率不斷提高,機械工業企業自身結構調整加快、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一個縮影。 “今年機械工業總體態勢可以用‘好、穩、快’三個字來表示。”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欣喜地對記者說。2007年,機械工業總量增長速度高,1至9月總產值52022億元,同比增長32.01%,實現了高基數上的高增長。另外,發電設備、采礦設備等重點產品產量高,全行業效益增長幅度高,增長波動幅度小。 行業進步呈現五大亮點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我國機械工業2007年對國民經濟的支撐能力增強,對節能減排的貢獻度加大,對外貿易的變化趨勢喜人,行業自身的結構調整加快,企業競相升級以擴大優勢。”蔡惟慈說。 對國民經濟的支撐能力增強。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取得可喜進展,關鍵裝備技術進步步伐加快。電站設備生產企業主力產品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生產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并具備了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生產能力。60萬千瓦機組比重超過30萬千瓦機組,100萬千瓦機組已開始批量生產,亞臨界向超臨界和超超臨界升級;空冷機組和風電設備蓬勃發展;50萬伏交直流輸變電設備國產化勢頭喜人;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攻關進展良好。冶金裝備和石油化工裝備國產化也都取得可喜進展。 對節能減排的貢獻度加大。一是提供節能減排裝置的能力增強,高效節能低排放的先進裝備加快發展,以高效節能為取向的產品結構升級優化取得可喜進展。“工業生產能否減排,設備很重要。”蔡惟慈自豪地說,“拿電力設備來說,發電設備的大型化,為我國電力工業的節能減排提供了利器。”2007年上半年,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產量已占火電機組總產量的79%,其中,30萬千瓦機組同比減少4臺,而60萬千瓦機組則同比增加6臺,100萬千瓦機組同比增加1臺。設備大型化,不僅意味著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意味著能耗的減少。另外,低溫余熱利用裝置新產品迭出,環保設備及測試儀器生產增長。 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抽樣調查,機械制造企業自身的節能減排也取得顯著進展。萬元產值綜合能耗2001年為0.194噸/萬元,2006年為0.075噸/萬元,年均降低21%。萬元產值鋼材消耗2000年為0.165噸/萬元,2005年為0.110噸/萬元,年均降低8%。 機械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強。蔡惟慈說,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機械工業行業一直是逆差,這種情況從2005年以來開始有了明顯變化,這也是我國機械工業行業國際競爭力增強的一個體現。今年1至9月,我國機械工業出口增長快于進口22個百分點。出口產品出現升級之勢,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勢頭漸起。一般貿易增長快于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占比已經大于加工貿易,這說明我們自己制造的產品在增加。在出口中,民企的增速比較快,活力較強。 行業結構調整加快。機械裝備生產企業用于研發的費用普遍有所提高,加大了先進生產裝備的研發力度,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中國一重集團自主研制的1.5萬噸水壓機熱負荷試車取得成功并投入使用。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的電站設備生產技術和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產量已連續幾年排名世界第一。今年1至9月,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速達37.4%,明顯快于同期工業總產值的同比增速(32.01%)。以專業化和規模生產為特色的產業集聚開始在許多地區發芽、開花、結果。除了大家熟知的溫州低壓電器產業集聚外,河南長垣的起重機、山東滕州的中小機床等一批新的產業集聚已經初步形成氣候并快速發展起來。三大動力、時風集團、三一重工等一批排頭兵企業發展勢頭很好,呈現良性循環之勢。行業格局發生了一些新變化,工程機械、基礎機械及零部件總量雖不占主導地位,但發展速度較快,山推股份建立了全球工程機械配套中心,國際化程度引人注目。 企業競相升級爭取擴大優勢。許多企業廠容廠貌發生巨大變化,裝備現代化步伐明顯加快,出現搬遷展新貌、裝備大升級、管理上臺階、產能忙翻番、重組爭份額的新態勢。 未來發展面臨五大機遇 機械工業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同時具有明顯的國際比較優勢,全國上下已經形成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共識,總的升級趨勢已經形成,行業振興步伐加快。下一步,行業發展面臨五大機遇。 首先,我國仍處于工業化中期,持續增長的市場給了機械裝備行業良好的發展機遇。研究表明,裝備制造業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一般與工業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我國裝備制造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其次,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高速鐵路建設都將給機械裝備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第三,國際比較優勢吸引產業轉移。全球制造業正在向我國轉移,促進機械裝備行業大發展。 第四,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效應將進一步發揮出來。《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促進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的政策措施,如對于首臺(套)進入市場難的問題,國家提出要建立激勵自主創新的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方面,國家確立了激勵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的稅收政策等,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正在推動行業大發展。 第五,產業升級將為機械裝備行業帶來黃金發展期,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能力。如電力工業將采用大容量、高參數的發電和輸變電設備,建材工業將采用新型(環保)建筑材料等,從而帶動機械裝備制造行業本身從制造能力到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 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預測,預計明年行業經濟運行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如輸變電設備制造業,由于電源建設強勢不減,且我國電網建設本來就滯后于電源建設,所以輸變電設備制造業產銷仍將處于高位。 但要看到,已經持續數年的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正在積累機械產品實物需求增速回落的風險,日益加劇的國際貿易摩擦也促使機械產品出口市場門檻不斷提高,已持續數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熱潮正在加劇機械工業供大于求的矛盾。機械工業仍需要調整發展方式,加快轉型,由重硬輕軟到“軟硬結合”。產品發展的視野要由“通用”的“大路貨”向專用的差異化、個性化特色產品拓展。產能增長的重點要由“主機”向“關鍵零部件”領域拓展,要千方百計掌握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獲得關鍵零部件的發展主導權。要由注重“有形”的產品、廠房設備的產出和投入,轉向更加重視“無形”的技術創新(包括產品和工藝兩方面)、現代制造服務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育。把投資重點放在增強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產品和工藝的自主創新能力、關鍵零部件的技術突破、業務轉型、人員素質提高以及品牌建設等)上。 |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