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發展宏圖逐步清晰
編輯:admin 發表時間:2007/12/19 瀏覽次數:1593
在CAFTA建設中,抓貿易機會,抓投資動態,抓區情了解,抓經濟動態 防城港發展宏圖逐步清晰
一、在中國與廣西的對外開放中,防城港市具有這樣的特點:
發展機會隨著開放的擴大而日益增加。30幾年前,防城港就憑借位于北部灣北端的地理位置與優良的天然港地貌,成為中國援越抗美的“海上胡志明小道”的起點,國家出于軍事目的投資建起了這個良港。進入改革開放時代,原來主要用作軍港的防城港轉為對外貿易的口岸。八十年代,我國實施沿海開放戰略,防城港作為我國沿海地區的最西端,與北海市結合起來定為沿海開放城市,成為國家投資建設的24個樞紐港之一,港區建設日新月異。1993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為地級沿海開放城市,下屬的東興縣級市也同時成為邊境開放城鎮。防城港市同時具有了沿海、沿邊對外開放交匯點的身份。20多年來,由一個自治區每年補貼700多萬元的貧困縣,發展到今天頗具城市建設規模的地級市,可以說,廣西沒有哪個地級市發展得這樣快。防城港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于對外開放,一次次的開放機遇,成為防城港市發展的契機。今天,新的機遇又出現了。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與亞太經合組織進一步發揮作用的大背景下,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已經啟動,一個將擁有17億消費者、近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1.2萬億美元貿易總量、將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要在10年內(2002年起)建成。它將進一步擴大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經貿合作規模,提高本區域在全球的整體競爭能力,成為中國和東盟各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廣西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地理中心,是連接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有機會成為中國面向東盟地區的前沿。而防城港市在廣西的位置,決定它在廣西抓住這個發展機遇當中將作出特殊貢獻。廣西對內對外開放的重點選擇“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最鮮明地把防城港市的區位與功能體現出來。以防城港為終點的南昆鐵路-南防鐵路與欽防高速公路是大西南物資從海路出口最便捷的黃金通道。它既沿海又沿邊,沿海則為西南諸省市走向東南亞和世界各地提供了海岸線;沿邊可與越南進行邊貿和經濟技術合作,又為我國商品進入東南亞市場提供了便捷的陸路門戶。防城港市已經將構建中國和廣西走向東盟國家最具潛力的“橋頭堡”作為發展目標。在爭取這一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防城港市有望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二、防城港市得以獲得開放新機遇的根據,在于它是一個口岸城市。從區域經濟學理論來說,口岸分為沿海、沿江、沿邊口岸,在對外開放中一般處于水陸交通線上,運輸便利,對外經濟關系易于發展。口岸城市在開放型經濟發展中以下有三個產業發展方向,三個方向都與對外開放的擴大呈正相關:
1、發展為港口貿易轉運功能服務的產業,如航運業、港口建設、郵電通訊、船舶修造業、儲運業、包裝業、貨物加工業、車輛修理、電力、金融、信息服務業……這些行業對于商品的遠近交易所需的物料、能流、信息流、資金流均有直接服務、配合作用。
2、發展圍繞著口岸型外向經濟這個目標而建立的產業。口岸型外向經濟的含義,就是依據口岸城市具有的區位特點與經濟定體資源,建立以利用外來資源或市場為主的企業與產業的城市區域經濟。
3、發展利用口岸之便而建立的必要性產業。這主要是利用口岸運輸所帶來的貨物集散條件和所能利用的海內外大宗貨源必經口岸的條件,取得原材料供給和產品銷售的便利,發展那些國內市場看好、增值高的產業。
從原則上說,第一個方向的產業系列應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它關系到全國或大區域開放經濟發展的全局性問題,是口岸城市本身存在的意義。第二個方向的產業系列位次,是口岸城市建立開放經濟橋頭堡的方向。第三個方向產業系列擺在最后,它體現著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原則,這個方向的產業領域較寬,發展所受到的直接制約少,但必須量力而行,符合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三、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防城港作為廣西一個最能體現開放戰略選擇功能的口岸城市,它的三個產業發展方向可具體設想如下:
1、為港口貿易轉運功能服務的產業發展,要支撐防城港市成為大西南首選的國際貿易港口和區域性物流中心。防城港市為此提出實施大港口戰略,按照發展大泊位、深航道、大庫場、大腹地的要求,不斷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從基礎設施方面看,防城港目前已擁有碼頭泊位2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2個,與80個國家和地區的165個港口通商通航,港口年吞吐能力達1100萬噸,建設目標是使防城港年綜合通過能力在“十五”期末超過2000萬噸。但要成為是我國西南地區連通東盟國家的海上“門戶”,更好地服務于西部大開發、大開放,僅有基礎設施不夠,還得有完善的配套產業與優質的服務。另一方面,防城港西邊的陸路通道也正在加緊建設,西灣跨海大橋與廣西濱海公路防城港段的建成,使防城港和東興兩個國家一類口岸之間形成一條高等級便捷的公路通道,東興與越南通過磋商也將把芒街、下龍灣的水路和陸路建設好后連通起來。
2、體現口岸型外向經濟的產業發展,要促成防城港市建設為中國和廣西走向東盟國家的“橋頭堡”。總體目標是以口岸區位為依托,托起外引內聯的規模和質量。防城港市原來的工業基礎極為薄弱,農業比較發達,只有首先從外部(外國和外省區市)引進經濟資源才能盡快調整本市的產業結構,取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只要充分發揮口岸功能與通道經濟效益,就會有外引內聯的吸引力。防城港市為此已構建了東部臨港工業園、企沙半島工業園、東興工業園、防城工業園,形成一個港區、半島、邊關與老縣城各自分布的格局。為取得聚集效應,在長時期內不宜再增加新的工業園,而要集中搞好上述工業園的硬軟環境建設,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務質量。我們希望,在新的開放形勢下,防城港市的投資環境評估將會取得優等評價。當前,國內外客商看好防城港市的發展前景,先后有港澳臺以及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客商在防城港市投資辦企業,建起了一批“中中外”、“中外外”型加工工業。
在發展口岸型外向經濟產業當中,防城港市要注意兩個動態:①、廣西的開放局勢。廣西力爭成為雙向溝通中國與東盟兩個市場的區域性制造業中心,防城港市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區性目標中有一個正確定位,廣西的工業化進程越順利,防城港市的工業化發展也在這個快車上更有成就。②、對該區而言,國際產業轉移可能在四個層次上有所波及:全球性產業轉移,亞太區域產業轉移,中國-東盟之間的產業雙向轉移,華南經濟圈內由于受到國際經濟影響發生的產業轉移。防城港市除了憑借口岸城市的特有功能外,不可忽略一般比較優勢的發揮、培育,以爭取成為更大的產業轉移的接納地。
3、利用口岸之便而建立的必要性產業,要推進防城港市成為一個有產業經濟規模的工業化城市。這類產業屬于那種不限于外引內聯,只要有條件就可投資發展的產業,它應當屬于“通道經濟”剩余功能的發揮。它的發展取決于投資經營能力與商品的市場兩大因素。防城港市發展這類產業要看;①、哪些途徑本口岸的物資經過加工制造后、其商品有廣闊的市場銷售。②、有無發展這項產業的能力(財力、人力和技術力量)。顯然,前一個因素可以研究尋找,尤其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逐步建立的進程中,市場會擴大;后一個因素則在近期內困難,扭轉防城港市財力薄弱、技術水平不高的狀況要有一個積累過程。
口岸城市的功能發揮,必將帶動環北部灣沿海一帶的城鎮化,推動不同成分、不同層次的各個產業發展。而環北部灣沿海一帶的城鎮化與產業發展,又增強了口岸城市的經濟實力,更有利于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大體上,它們的關系可規劃為:①、為港口貿易轉運功能服務的產業發展,三港主要抓分工,各自發揮特長,并有針對性地按照分工的方向搞好港口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②、體現口岸型外向經濟的產業發展,既要適度競爭,又要加強合作。在為外引內聯而改善投資環境這些方面,三港將展開競爭,并相互學習。在擴大對外的人、財、物、資金、信息流量方面,三港可尋找一切合作機會。例如,發展國際旅游,與東盟、海南、粵港澳開展旅游線路的連接,就需要三港合作,首先形成環北部灣沿海旅游帶,將這里的山、海、園、人文景觀等旅游基地串起來。③、利用口岸之便而建立的必要性產業,則基本可按市場經濟原則,開展有序競爭,為競爭而開展橫向聯合。盡管防城港市的發展起點較低,但是,這是一個經濟資源豐富的地方,它的海洋資源、生物資源、農林資源、民族風情(我國惟一的京族聚居地),都可資開發利用。在我國對外開放中,防城港市獲得一次次發展機遇,必將培育起后發優勢,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的進程中,在城市經濟現代化建設上邁出新步伐。
|
李欣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