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中國-東盟合作的重點領域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的農業合作迅速發展。2006年,中國-東盟貿易額達到160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4%,而農業貿易額增長31%。據統計,2002年-2006年,我國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值增長了67%。現在,雙方已互為第四大貿易伙伴。 農業一直是中國-東盟的重點合作領域。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第五次領導人會議把農業確定為面向21世紀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2002年11月,中國農業部與東盟正式簽署了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從此,中國與東盟的農業合作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自2002年中國與東盟開展農業合作以來,在人力資源開發、技術交流、試驗示范和農業商貿促進等方面已經實施了100多個農業合作項目。按照中國與東盟達成的“早期收獲”計劃,從2004年初開始下調農產品的關稅,到2006年,約600項農產品的關稅將降為零。目前,第一階段的五年合作(2002-2006年)已經結束,新的農業合作已在開展。 農業合作在中國-東盟經貿往來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們認為,農業合作仍是雙邊未來合作的基石。 首先,“民以食為天”永遠不會改變,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使得農產品貿易永遠不會枯竭。世界農產品貿易呈上升趨勢而不是下降趨勢,比如美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在美國經濟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年出口農產品達500多億美元,2006年達68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東盟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也很大。比如泰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國;越南是世界最大的胡椒粉和腰果出口國,在大米和咖啡出口2006年排名世界第二;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及相關制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也在不斷增長,其中廣西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總額2006年比2005年增長43%。 其次,中國與東盟在農業上具有互補性。中國農業發展受到自然資源的嚴重約束,而東盟耕地、水資源等都十分豐富,有很大一部分尚未合理開發。氣候條件的差異使雙方的優勢產品有很大的區別,可以互通有無。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很多,而東盟人少地多,通過勞動力出口還能夠促進東盟當地經濟發展。中國的農業技術比較先進,在雜交水稻等一些領域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且我國科技人才較多,通過農業合作將我國的農業技術和人才輸送到東盟,又可促進當地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由于雙方農業經營模式都屬于小型家庭經營模式,比較相似,所以中國的農業技術在東盟國家很有市場。東盟國家也愿意借鑒、利用中國的先進經驗與技術服務于本國農業。中國也可以借鑒國外適應熱帶氣候的成功經驗和技術,服務于中國農業。 第三,發展農業可以帶動發展工業。看當今世界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同時也是農業現代化國家,比如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先進的工業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上,促進了農業現代化;農業增產增收的結果,為世界各國的工業化進程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 總之,雙方的貿易和合作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加強農業的貿易合作,將提高總體農業生產效率,增強中國和東盟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實現“雙贏”。這是雙方共同的需要。 | |
本報記者 王可心 王知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