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經濟明年仍可能強勁增長
隨著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快,東盟也加快了經濟一體化、經濟共同體的建設步伐。今年一月,東盟十國領導人決定將實現東盟共同體目標從原定的2020年提前至2015年,而東盟經濟共同體則是東盟共同體三大支柱中最重要的一大支柱。近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第13屆東盟首腦會議、第三屆東亞峰會等東盟系列峰會將簽署《東盟憲章》、《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以及有關氣候變化、環境與能源等問題的一系列文件,并計劃在2015年前實現經濟一體化。 東盟制定發展藍圖此次東盟系列峰會的主題為“一個位于活力亞洲中心的東盟”。在第13屆東盟首腦會議上,東盟10國領導人將簽署具有法律意義的政治性綱領文件———《東盟憲章》。《東盟憲章》將為已走過40年歷程的東盟擺脫松散機制、形成具有約束力的區域性組織提供法律框架。《東盟憲章》將使東盟向著全面一體化和更加制度化的組織又邁進了一步。 今年8月下旬,第三十九屆東盟經濟部長級會議在馬尼拉召開,東盟經濟部長們批準了《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最后草案文本。為到2015年實現貨物、服務、投資、技術人員和資本的自由流動,藍圖總體規劃了東盟今后7年內應采取的措施,包括將電子、衛生、汽車等作為一體化的12個優先行業,加強政府與企業界等的伙伴互動關系,加快與對話伙伴國的自由貿易談判等。據了解,此次東盟首腦會議將審議并通過《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東盟在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東盟現已涵蓋東南亞10國,形成了一個擁有5億多人口、國內生產總值總和大大超過5000億美元的大市場。這就是建立東盟經濟共同體,即貨物、服務、投資以及技術人力可以自由流動的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的動力。 他說,計劃2015年前建立的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包括幾大目標:建立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以及具有高度競爭力的經濟區,實現經濟公平發展,充分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 印尼部長指出,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東盟國家必須以堅韌毅力實現這一目標。新加坡部長強調,東盟應該采取切實行動,抓住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機遇,否則將錯失良機,東盟計劃在2015年實現經濟一體化,未來三年至五年將是關鍵。東盟一方面要抓緊一體化建設,同時要緊跟亞洲地區經濟發展步伐。柬埔寨商業大臣認為,東盟實現經濟一體化將為柬埔寨、老撾和緬甸這樣的成員國打開通向世界市場的大門。一旦東盟形成更加緊密的經濟體、更加統一的市場,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 強勁增長引起世界關注 世界銀行11月14日在華盛頓發表報告說,雖然美國次貸危機和國際油價上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東亞經濟在2008年仍可能保持強勁增長。 這份報告說,雖然東亞對美國的出口已經有所減緩,但中國和其他東亞經濟體投資和消費快速增長使經濟得以保持強勁擴張。報告預測,中國經濟增長率今年為11.3%,明年也可達10.8%。 報告認為,這種增長動力將延伸到中等收入的東南亞經濟體,并推動其經濟增長。該地區低收入經濟體也將繼續得到這種增長動力的支持,保持7%至10%的增長速度。部分太平洋島嶼小經濟體的增長速度也將高于歷史水平。東亞地區每天生活費用不足兩美元的人口數量已降到5億以下,遠低于1990年的10億。但報告指出,貧困如今已經變成一個相當嚴重的農村問題。在很多東亞經濟體,城鄉收入差別不斷擴大是造成社會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這些經濟體的政府正在實行旨在縮小城鄉差別的政策,重新將重點放到農村和農業發展上,開拓加強人力資本開發途徑。 世行地區首席經濟學家維克拉姆·尼赫魯在新聞公報中說,東亞地區經受短期全球動蕩的能力應該可以使該地區各經濟體能夠繼續集中精力推進其長期發展目標。經濟快速增長是這個地區減貧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保持這種增長仍很關鍵,為此,繼續改善投資環境、金融系統、公共服務、教育和革新制度,依然是這個地區很多經濟體的優先重點。 根據這份報告,東亞新興經濟體包括東亞發展中經濟體即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和一些較小的經濟體,以及四個新興工業經濟體即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 東盟國家負責經濟與商務事務的部長最近表示,東盟應立即行動起來,加速經濟一體化進程,抓住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認為只有打破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東盟國家才能抓住機遇,實現發展,搭上當前亞洲經濟發展的快車。 | |
陳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