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一片海成就一座新城 大港口大工業大旅游
隨著希臘籍“阿娜”輪、巴拿馬籍“青風”輪、中國籍“大仁”輪等10多艘貨輪相繼靠離欽州港的勒溝、鷹嶺、果子山作業區碼頭,截至11月26日下午18時,欽州港全港貨物吞吐量達到1009萬噸,跨進了千萬噸大港的行列。
緊緊圍繞大港口、大工業、大旅游“三大目標”,走“政府主導,社會共建,市場運作,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路子,廣西欽州市迅速實現了港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蛻變。同時,科學的規劃使得其工業和旅游業的增長速度也位居自治區的前列。
做好“一片海”的文章
欽州歷史悠久,得名已有1400多年。8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就曾在《建國方略》中提出,要把欽州建設成為“中國南方第二大港”。但由于種種原因,孫中山的這一愿望始終未能實現。1994年,欽州撤地設市,成為廣西沿海第3個地級市,但是當時的欽州還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外加一片海”,經濟總量、財政收入都很少。為了使欽州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不再落伍,欽州市上下統一了認識,一定要做好這“一片海”的文章,打破“有海無航”的局面。在缺乏財政支持的情況下,欽州市人民捐資獻物2000多萬元,自籌資金開工建設欽州港,幾年時間就建成了萬噸級碼頭泊位,結束了有海無港的歷史。
港口雖然初步建立起來了,但欽州還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經濟地區。2002年欽州市的GDP僅155.33億元,人均GDP僅為4636元,遠遠低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平均水平,相當于上海的9.92%,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點,全市沒有一個億元工業企業,旅游也基本上是空白。
處于泛北部灣核心區域的欽州,究竟怎樣才能盡快改變落后面貌,做到后來居上?全市上下都在苦苦思索。
2004年起,欽州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看準南博會永久落戶南寧的機會,緊密結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建設新型沿海城市,加大工業建設力度,駁長工業短腿。
短短幾年時間,就取得了顯著成效——欽州港建設突飛猛進,至今年11月,已經建成投產的碼頭泊位達3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9個,在建碼頭泊位10個,建成投產后,每年可新增1510萬噸吞吐能力,10萬噸級航道擴建工程正在推進,發電能力達420萬千瓦的欽州燃煤電廠正在夜以繼日地施工建設,投產后將為臨海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電力資源;臨海工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如今,東油瀝青一期工程、木薯酒精綜合示范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已建成投產,金桂林漿紙一體化工程和中石油年產1000萬噸煉油廠等大型、特大型項目也已開工建設,這批工業項目全部投產后,僅欽州臨海工業園區的年工業產值,就可達到800億元。
打造新型濱海一座城
欽州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是欽州過去卻沒有旅游業,按照新的發展思路,欽州市在抓港口、抓工業的同時,下力氣急抓旅游業,先后投資建成了三娘灣旅游景區和民族英雄劉馮故居旅游景區,今年頭10個月已接待國內外游客100多萬人。著名畫家齊白石3次來三娘灣寫生游歷后,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此生無計作重游,五月重舟勝鶴頭,為口不辭勞跋涉,愿風吹我到欽州”。
總結這幾年的經驗,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欽州市委書記黃道偉認為,是科學發展觀使欽州人民找到了加快發展的好思路。
欽州市的發展做到了整體規劃和規劃先行。欽州對重大項目的土地規劃、碼頭規劃、航道規劃、供水供電的規劃,都提前做好。在規劃中堅持實事求是,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如欽州市的城市發展規劃,堅持以“一江兩岸”為軸心,按照主城區、欽州港區、三娘濱海新城區城市發展格局進行布局,以建成“通江達海”、人居和諧、環境優美的濱海城市。
4年多過去了,一座美麗的濱海新城終于呈現在世人面前:欽州港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港,年吞吐能力超過了千萬噸;工業得到快速發展,已建成投資及產值超億元的工業項目20多個;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三娘灣旅游景區、民族英雄劉馮故居均被評為國家4A旅游景區;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已位居全自治區的前列。
11月,“2007亞太華商領袖論壇”在新加坡舉行,論壇舉辦了“中國吸引華商投資最具潛力城市”的評選活動,欽州市等5個城市獲得了此項榮譽。近日,欽州市又通過了“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檢查驗收。 中國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