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嚴管動物藥材 中藥市場又起風波
“我們的華人藥業公會已經跟相關主管部門進行協商,但現在還沒得到明確答復,只要是跟動物有關的藥材目前都不準銷售,我們的損失不小,對中醫藥在馬來西亞的發展是挺大的打擊,”在馬來西亞開設中醫診所40多年的謝裕元日前向記者透露。作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專業委員會會員,謝裕元本是近期回國來參加一個中醫藥的研討會,但9月在馬來西亞發生的動物藥材禁售風波仍讓他擔心不已。
本應擁有中醫藥發展最良好基礎的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9月波動
“馬來西亞政府方面在9月初對中藥店鋪進行了突擊檢查,被查到的跟動物有關的藥材都被沒收了,現在還不知道怎么處理。”謝裕元說。
事實上,馬來西亞經營中藥的店鋪約3000余家,多數開店兼診病,以祖傳藥店為多。此前,馬來西亞政府已通過相關法令對藥物重金屬含量設立了控制標準,同時已經對有毒品及瀕危野生動物藥品一律禁售。但讓謝裕元他們感到不可理解的是,“像地龍、蛇、僵蠶、牛黃這些比較普通的動物藥材都被沒收了。”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傳統醫藥國際交流中心海外推廣項目負責人劉曉飛對此表示,中國本身也是禁止保護動物藥材出口的,本身這就是一個世界性的約定,他認為馬來西亞不允許銷售動物藥材是很正常的。至于帶“龍”、“虎”的都不允許銷售,估計是因為馬來西亞方面對于中國文化不理解,不能正確翻譯中文的意思所造成的。
“現在華人藥業公會反饋回來的信息是,要賣動物藥材必須進行申請,注冊一個動物藥銷售許可執照。”
謝裕元說現在馬來西亞政府是這樣要求的。但執照的獲得并不能減少這些中藥店老板的擔憂。“這個執照并沒有明確哪些可以賣,哪些不能賣,是很模糊的,我們還是很被動。況且也沒有給我們申辦執照的緩沖時間。”現在謝裕元的做法只能是將這些藥材都藏起來,以免被沒收。據謝裕元介紹,如果被政府方面就售賣動物藥材而提起訴訟,藥商可能會被處以2000~50000元人民幣不等的罰款,這導致馬來西亞的中藥材市場從9月份開始進入了蕭條期,“患者也搞不清楚到底出了什么事,以為是有毒,整個中醫藥都受到了打擊。”
“我們現正在申辦執照,也不知道有沒有用。但聽說還會進行特別突擊檢查。”謝裕元憂心忡忡。
記者就此情況向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進行了解,中藥部主任劉張林表示還未聽說此事。但他透露,從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監控數據來看,雖然中國今年1~9月對馬來西亞的中藥出口整體呈增長狀況,但在9月份當月突然有了非常明顯的下降。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中藥對馬來西亞的出口,盡管今年1~9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長24.19%,但9月當月卻發生了較大的波動。9月的中藥對馬來西亞整體出口量比同期下降32.69%,今年9月是331萬美元,去年是492萬美元。尤其是中藥材下降格外厲害,今天9月出口107萬,去年同期是325萬美元,同期下降約2/3。
中成藥也有所下降,今年9月出口42萬美元,去年則是55萬美元,比同期下降約24.23%。
“9月份的數據確實波動過大,我們會盡快跟那邊取得聯系,了解相關情況。”劉張林表示。
劉曉飛則認為:對馬出口中藥材數據的下降,或許表明馬當地政府正在開發當地自身替代藥品,因為馬來西亞本身產地較多,中藥材也比較豐富,受市場面影響,政府或許正在起這樣的導向作用。
走出灰色地帶
“中醫藥在馬來西亞只被認可,但并不被承認。”謝裕元反復跟記者強調這兩個詞的涵義的重大區別。事實上,馬來西亞衛生部至今仍未接受中醫師的注冊,在那里甚至不注冊也可行醫。這樣的監管態度直接導致了中醫藥在馬來西亞的魚龍混雜,處于灰色地帶,很難進入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而此前發生“禁售中成藥”的菲律賓,也是缺乏對中醫藥管理相關法律的制定。“既不是可以,也不是不可以”的灰色地帶,讓很多真正從事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海外人士被動不已,難以得到保護。
“主要還是缺少交流。現在中醫藥很多在國外處于邊緣化和灰色地帶,必須要推動相關地區的立法,走出灰色地帶,讓海外中醫藥人士合法經營。”劉張林表示。來源:醫藥經濟報 作者:康義瑤,王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