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與越南貿易對廣西GDP貢獻的實證分析
關鍵詞:廣西;越南;回歸分析;需求偏好相似說
一、引言
自1991年中越關系正常化以來,廣西與越南經貿往來達到了全所未有的規模,進出口貿易額大幅度增長,廣西與越南貿易額由1992年的12013萬美元迅速增長到2005年的98700萬美元,以年均17.59%的增長率高速增長。與此相對應,廣西GDP也以年均10.24%的增長率持續增長,這些數據顯示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對推動廣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了揭示在廣西經濟增長中,廣西與越南貿易對廣西經濟增長的貢獻以及實現轉變廣西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意義,本文從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對廣西GDP貢獻的相關分析著手,對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二、廣西與越南貿易的發展現狀
廣西與越南素有通商貿易的傳統,桂越人民熟悉并有使用相互產品的習慣,隨著桂越經貿關系的加強,為廣西工業品生產找到了廣闊的市場,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基本上呈現出一種貿易額持續快速增長、貿易結構逐步改善的態勢,越南已經連續7年成為廣西最大的貿易伙伴。1996-2005年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情況見表1。2006年1—8月,廣西對越南進口增勢強勁,進出口額為8.83億美元,同比增長53.7%;其中,進口4.28億美元,同比增長1.1倍,出口4.55億美元,同比增長22.1%。進口商品主要有煤、橡膠、木薯淀粉、礦砂和鮮果;出口商品主要有機電產品、水果、紡織品和服裝、汽車及其底盤,進出口主要商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數據顯示,除受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外,1996—2005年廣西與越南的進出口總額快速增長而且相對穩定,結算平衡杠桿偏向廣西,廣西進出口貿易出超總額達到18.55億美元。廣西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建材產品、輕紡產品、五金產品、機電產品等工業制成品;越南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油、礦產資源、農產品等初級產品。從2001—2005年桂越雙方的貿易情況來看,呈現出以下特點:
1.進出口貿易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這是廣西對外貿易的一個亮點。特別是2001年以來,雙邊貿易保持穩步增長,其中2002年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增長率比上年增長了68.95%,創歷史新高。廣西出口到越南的商品大多具有比較優勢,同時隨著美元貶值,廣西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加強。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獲得自營進出口權,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出口會持續快速增長,成為廣西外貿進出口中最活躍的因素。
2.廣西對越南貿易保持較高順差,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出現根本改變。從1996年到2005年廣西對越南貿易一直保持順差,順差總額達18.55億美元。2叩5年廣西對越南貿易順差為3.0076億美元,占桂越當年貿易總額的30.47%。隨著中越雙邊貿易的擴大以及協調機制的不斷健全,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總量仍將不斷擴大。但自由貿易區的一個特點就是減免關稅,所以廣西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在逐步削減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的過程中將不得不逐步擴大其進口額,最終廣西的貿易順差會有一個逐漸降低的趨勢。
3.廣西對越南貿易商品結構發生改變。廣西出口產品已由過去主要以傳統的初級產品出口逐步向工業制成品出口轉變,廣西出口越南的商品有50多種,如機電產品、柴油機、攪拌機、汽車整車及配件、摩托車、建筑材料、機械設備、平板玻璃、農藥、縫紉機、自行車、啤酒、熱水瓶等工業產品;而廣西從越南進口的商品達30多種,主要有椰子油、棕櫚油、咖啡、橡膠、木材、生牛皮、大米、海產品、水果、煤炭、錳、鐵礦石等,其中農、副、土、特、林產品占進口總額的90%以上。
三、廣西與越南貿易對廣西GDP貢獻的實證分析
(一)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方法
在分析對外貿易對經濟的貢獻時,國內學者主要是從出口和凈出口的角度來估計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從理論上看這兩種方法都是以西方經濟理論中的國民收入恒等式為基礎的,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的量化公式為:
外貿對GNP增長拉動的百分點=GNP增長的百分點×外貿對GNP增長的貢獻度
其中外貿對GNP增長的貢獻度由以下公式計算:
外貿對GNP增長的貢獻度=凈出口增加額/GNP增加額X100%
以上這種方法是從支出的角度來評價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但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主要是因為該方法接受了凱恩斯的觀點,簡單地把進口當作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個漏出量,認為進口與經濟增長存在負相關性。實際上根據貿易理論和實踐,商品的進出口對社會福利和經濟增長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因為通過資源的有效配置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而且還可以通過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技術轉讓促進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只考慮出口或凈出口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而應該從對外貿易的各個方面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價。正因為如此,本文將以1996-2005年廣西和越南進出口貿易數據以及廣西相應年份的GDP數據來研究其相關性。需要說明的是:在1994年,中國外匯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人民幣匯率實現并軌并趨于穩定,美元與人民幣匯率一直保持在1:8.3142-1:8.2768之間,因而以1996-2005年相關資料來研究其相關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相關性分析
建立模型的前提和基礎首先是要分析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為確保該模型的合理性,這種相關性可以通過描繪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散點圖和計算自變量和因變量的相關系數來進行分析,只有與因變量高度相關的自變量才適合引入模型。
由散點圖(圖1)可知,廣西GDP(Y)和廣西與越南貿易額(X)之間存在著很強的線性相關性,可以將其作為因變量引入模型。
對于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也可用相關系數來衡量。其中cov(x,y)代表廣西GDP和廣西與越南貿易額的協方差,Dx代表廣西與越南貿易額的標準差,Dy代表同期廣西GDP的標準差。
根據表1中廣西與越南1996至2005年的有關數據,本文對1996-2005年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額和廣西GDP總額進行相關分析,得出其相關系數為0.976673,可見兩者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說明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在推動廣西經濟增長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或者說廣西GDP增長對廣西與越南的進出口貿易的依賴度非常大,可以建立二者之間的線性模型。
(三)回歸分析
那么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究竟對廣西GDP具有多大的促進作用呢?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對二者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回歸分析,由于在這里僅分析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和廣西CDP增長之間的相關性,可以假定其他因素對GDP增長的影響是平穩的,因此可以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來討論。用Y表示廣西GDP,用X表示廣西與越南貿易額,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模型:
Y=A+BX+L
根據表1選取的1996年到2005年的有關數據,運用數量經濟軟件Eviews,利用最小二乘法,對Y和X作回歸分析,得到如下結果:由Eviews軟件得出的結果,我們可以得到相應的回歸方程為:
檢驗:通過觀察參數估計量系數的符號和數值,可知該模型符合經濟意義。X前的系數為33.98467表明,在1996-2005年之間廣西與越南年度貿易額每增加1萬美元,將導致廣西GDP增加33.98467萬美元。
統計檢驗:從可以看出,方程整體的擬合優度非常好。
從表2的輸出結果還可以看出,常數項系數和回歸系數的T檢驗的相伴隨概率分別為0.000001和0.000001,說明它們都可以通過概率小于1%的檢驗,從而拒絕系數為0的原假設,即常數項和回歸系數均顯著于0。
從F=165.4975,P(F-statistic)=0.000001可知,不用查表就可斷定方程顯著性通過,即方程顯著性非常好,反映出廣西GDP增長和廣西與越南貿易額兩變量之間的高度相關性。
由以上檢驗可得出,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與廣西GDP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廣西和越南進出口貿易對促進廣西經濟的增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四)回歸結果的經濟學解釋
從回歸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廣西GDP之間具有密切的相關性,而且擬和度也很好,這表明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的增長是廣西經濟增長的增量因子,進出口增長對于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②廣西與越南年度進出口貿易總額每增加1萬美元,將導致廣西GDP增加33.98467萬美元。因此,廣西應與越南進一步加強更縱深的合作,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
1.按照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學說,每個國家(地區)利用它相對豐富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從事商品生產,就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因此,每個國家(地區)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體系中生產和輸出生產要素相對豐富的產品,輸人生產要素相對稀少的商品,貿易雙方都將在國際貿易中受益。越南豐富的石油、煤、錳、鋁、鐵等礦產資源與廣西在礦產開采方面較為成熟的技術和施工隊伍,正好形成了優勢互補。而廣西生產的機器設備、建筑材料、工業消費品、各種化工原料、運輸車等在越南有一個廣闊的市場。通過國際貿易,廣西引進區內稀缺的自然資源,彌補了區內一些原材料供應上的空缺,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
2.通過進口,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廣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經濟增長創造有利的條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工業制成品包含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通過進口可以節省時間、減少浪費和避免研發不成功的風險,縮小貿易雙方的技術差距,促進雙方產業結構的升級。因此,廣西在保持出口持續增長的同時,更應該關注由進口帶來的資源配置優化效應,利用進口貿易推動廣西經濟結構的升級和優化,提供資本報酬率,提升產業競爭力,從而充分發揮進口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3.在廣西與越南的貿易結構中,越南傾向于自然資源出口,這正是廣西工業生產中需要的工業原料。廣西與越南在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已逐步從傳統的產業間貿易走向產業內貿易形式的互補性分工。從當前經濟技術水平來看,廣西明顯高于越南,這是廣西繼續向越南輸出工業制成品、技術設備和技術勞務,進口相對廉價工業原料或半成品的基礎。
四、結論和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對廣西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從廣西與越南進出口貿易和廣西經濟發展現狀來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相對較低,原因在于廣西與越南在進出口貿易中初級產品所占的份額較大,產品科技含量與附加值低,特別是越南對廣西出口時尤為突出,主要集中在農產品、水產品以及一些工業原材料方面。因此,改變現有的貿易方式對轉變廣西經濟增長方式尤為重要,因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促進廣西經濟與東南亞各國經濟接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培育市場主體,提高市場經濟運行的質量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全面開放和培育市場主體,才能有效地轉變廣西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第一,讓企業成為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第二,一切生產要素商品化。如果沒有真正意義上獨立的企業經營決策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資本運營,就不可能有生產要素的高效利用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總之,經濟增長源要實現從傳統要素(土地、勞動、資本和技術等)向非傳統要素(市場化、非國有化、外向化)轉變,由此引起的促進技術創新、擴散和應用、人力資本積累、規模經濟形成,使經濟資源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調節下更能有效的配置。
(二)轉變進出口貿易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貿易結構是指構成貿易活動的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及其經濟聯系,它包括貿易活動主體之間,客體之間,以及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比例關系,主要表現為貿易所有制結構、行業結構、空間結構、規模結構和商品結構。實踐證明,對經濟增長作用最直接、最明顯的是進出口貿易結構。首先,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是指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現從初級產品出口向工業制成品的出口轉變,因為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是度量一國(地區)工業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其次,進口貿易結構的變化,主要是指進口商品從初級產品向工業制成品的轉變,如果對進口的資本品進行恰當的利用,那么將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進經濟從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但如果沒有將自身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而過分依賴進口資本品進行生產,不注重發揮自身生產潛力,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三)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廣西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
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要發展那些能體現資源優勢,適應市場要求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也就是要立足于廣西獨特的資源優勢,充分合理的利用廣西豐富的資源,多元化培植、開發多樣性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品。按照國際化標準,在產品生產和加工方面進行規范化生產,特別是在優質品牌上下工夫,在確保品質的前提下,應廣泛宣傳,切實發展名牌戰略,實現“品牌推進→名牌效應→產業形象→廣西經濟發展”的發展新格局。只有這樣才能拓寬市場范圍,提高廣西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廣西經濟和世界經濟的接軌。
(四)以共同的需求偏好為切入點,將廣西與越南之間具有競爭性的出口產品變為具有互補性的出口產品,在合作中實現“共贏”
根據國際貿易需求偏好相似說新理論,產品出口國的可能性決定于的國內需求,只有在國內已經存在大規模需求的產品,才會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品;兩個國家或地區的需求結構越相似,兩國(地區)之間的貿易量越大。由于廣西和越南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結構相似,再加上歷史淵源的影響,廣西和越南人民對產品需求有共同的偏好。因此,廣西優勢產業應主動出擊,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契機,加強與越南企業的合作,將眾多具有共同需求偏好的優勢產品,尋求更深、更廣的海外市場。作者:張建中 廣西財經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