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越南像鄰家弟兄 在混雜和沖突中找出路
這里的樓群多是用中國的建材建造,其中明清風格寺院較為醒目;
這里的居民穿著南寧、廣東、海南居民的服飾,當偶爾身著“奧代”的越南姑娘出現時,那也只是中國旗袍的一種款式;
這里餐桌上出現的米飯加盤中菜,同是中國人飲食配方……
太多的一樣、太多的共同出現在中越兩國間,在西方人眼里――
共同的需要――
發展
在河內歌劇院賓館前,阮名元(音)正他的5位同伴在路邊抽著水煙筒、喝著冰咖啡。他的同伴中有人吃著米粉,有人吃著夾著肉的法棍。在他們的身后是一片片剛拆除的老房。他們6人正在路邊等待著有人找他們去干活,等待著每天計人民幣20至30元不等的收入。
與10多年前不同的是,阮名元可以用中文、英語、日語甚至韓語和跟他們認為是外國人的過往者打招呼。
11日清晨,一位從日本來的過路者指著地圖問路,阮在不認識一個日本字的情況下,準確地在地圖上指出問路者要去的地方。他用很慢且有些生硬的越南語對日本人說了三個單詞:“來、投資、錢。”
阮是從河內郊區進入城市的務工者,小學學歷讓他沒有機會在任何有外資背景的企業中謀職。他的同伴和他一樣,與一外商認識后,用摩托車帶著外商滿街轉,兩個月后,替外商開車。現在他一個月的收入,是他以前一年的收入。
在這個高達15%以上月收入不到100元人民幣的國家里,發展對像阮氏這樣的待工者來說意味著增加收入,對于政府來說吸引外來投資是拉動國家發展的巨大動力。
資料顯示:越南為吸引投資時開出“三大便利”清單:
一是,越南社會政治穩定,可以保障投資商的安全和經濟政策穩定;
二是,越南人口年輕,8600萬人口中有70%的年齡在40歲以下;勞動力有技能,吃苦耐勞,且工資相對合適;
三是,政府推行革新開放的政策,致力于為投資商創造一切便利條件,外國投資者和企業家在越南能夠享受國民待遇。
這與我們開出的吸引外資清單稍有不同:我們打出了“基礎設施完備”這張牌,這正是中國先一步改革開放取得的優勢。
無論是阮文清,還是西貢貿易總公司TAX貿易中心的老總,到越南來投資是他們常說的一句話。TAX貿易中心的老總指著商場后的一大片空地說:你看,這里有中國的企業家最喜歡的項目。
國際經驗表明:經濟保持長期穩定、高速增長應建立在科學技術含量高、人力資源素質好、勞動生產率高、資金使用效果好、企業和產品競爭力強的基礎上。然而,目前越南尚不完全具備上述要素條件,這是越南政府已明確認識到的。
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資金;國外市場,而這一切都是越南在發展中最想得到的,而中國、海南、洋浦也是如此。
在面對同樣的需求、同樣的蛋糕前,中、越這兩個鄰家弟兄“爭食”是必然的。
共同的話題――改革
11月9日晚,在河內機場往市區歌劇酒店的路上,越南工商會國際關系司的阮秋煌正陪同三名剛下飛機從中國來越南采訪的記者坐在同一輛車上。
她問:你們以前來過河內嗎?
一位記者答道:1992年來過。
阮氏說:噢,現在你可能不認識河內了,越南發展得很快,變化很大。特別是1986年革新開放以來,我們的各項事業也取得了偉大勝利。
阮氏用中文說這些時,她的臉上掛著自豪的微笑。
值得注意的是,在她流暢的中文中出現了一個“也”字,這是專對來自中國的人說的。越南的“第六屆代表大會做出的決定。外界認為:其中“以華為師”的意味甚濃。
從機場到市區的賓館不到20公里,如果不是道路兩側出現的越南文字,對于中國來的記者來說完全沒有走出國門的感覺。
這里出現的樓群多是用中國的建材建造,其中明清風格寺院較為醒目;這里的居民穿著正是南寧、廣東、海南居民的服飾,當偶爾身著“奧代”的越南姑娘出現時,那也只是中國旗袍的一種款式;這里餐桌上出現的米飯加盤中菜,同是中國人飲食配方……
太多的一樣、太多的共同出現在中越兩國間,在西方人眼里的兩國是“鄰家弟兄”。
在中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與此同時,近鄰越南,在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中,生產力受到束縛。那時,物價飛漲,商品匱乏,人民生活極度困難。由于糧食生產連年減產,當局每年都要進口100多萬噸糧食來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越南因此出現了“守著糧倉沒飯吃”的奇特現象。
1986年,“DoiMoi”(革新)一詞出現在越共六大的文件中,越南確立了“按照市場機制運行的,由國家管理的,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多種成分的商品經濟”的革新發展總路線。
1988年,越南糧食產量比前一年增產200多萬噸,實現了糧食自給。2005年大米出口達520萬噸,成為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國。
阮氏與三名中國記者說話時,一輛輛本田摩托車、嶄新的豐田、福特轎車從河內機場駛向市內,在這些機動車形成的車流中,行人、自行車和人力三輪車夾雜其中。20年間,這里的農田已被一片片寫有“豐田”、“松下”等字樣的工業開發區和賓館等樓群取代。
阮氏指著開摩托車的人說:“我們的人民開始富起來了。現在河內每個家庭上班的人都有了價值1000美元一輛的摩托車。”
說到汽車的車主都是什么樣的人時?阮氏的表情有些復雜,她盡力用準確的中文說――“那是先富起來的越南人”。其中有:合資企業中的白領、成功的商業人士和有爭議的官員。
“革新開放”與“改革開放”只是詞序的不同,本質上兩國都是在試圖探尋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之路。
22年來,越南回顧革新開放的歷程時用的最多的詞是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成績”。30年的時間過去了,中國使用最多的也是這個詞。
兩國都取得了國際社會公認的業績,因為在這里,市場更加開放,百姓的人均收入增加了許多。
在改革開放的歲月中,兩國幾乎都出現了類似的社會現象――
固定電話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里;街頭上,打大哥大的人越來越多;3G、無線網游讓每一個人自由地聯系世界一個角落,每一個人的信息也幾乎可以被搜到;本土政治意味甚強的革命和傳統歌曲,在流行歌曲面前一度時間抬不起頭;十分明確的道德價值觀受到沖擊……
12日下午,當胡志明市的越莊進出口股份公司董事長阮文清聽說,在他們國家的海防市對面的中國海南洋浦,已建設了保稅港區時,這位做了18年外貿的生意人說,這樣我們從老撾買來的木材放到這里就不用先上稅了?他得到肯定的答案時,拿出手機就要打。他想了一下,放下手機說:我們也可以搞保稅港區。
阮先生似乎可以影響國家的政策制定。他說:他們在廣西搞的地產項目,越南總理都去剪彩。
去年6月,當越南股市從2007年的最高點1170點一路下跌到今年6月初的390點,房地產價格也開始下跌。而鄰家大哥無論從股市還是到房市,其表現大有“甘苦共擔”的味道。
在從河內飛往胡志明的航班上,空姐們對著中國旅客說:“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or 茶?”這種英文加中文的問話方式,從一個側面顯示出“革新”正在越南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