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氨酸新市場落子東南亞 進口持續繁榮
進口持續繁榮
雖然賴氨酸與谷氨酸同為我國的氨基酸大宗品種,但相比之下,賴氨酸的生產歷史遠比谷氨酸短。1980年,大連制藥廠在國內首次試生產出賴氨酸原料藥,并將其作為大輸液產品的原料之一。據統計,從1998年至今的10年中,國內藥用級賴氨酸的總產量始終保持在400~500噸之間,而且曾被醫藥界業內人士看好的“賴氨酸作為兒童增智藥”的熱銷場面始終未出現,據說國內市場曾出現短時間的賴氨酸生產的繁榮局面,當時全國約有一二十家企業生產賴氨酸,總產能一度達到1萬噸,但由于賴氨酸保健品市場未真正形成氣候,導致賴氨酸全國性“大爛市”,大量賴氨酸原料藥積壓在倉庫中賣不出去,由此造成許多賴氨酸生產廠倒閉。
賴氨酸產業在我國的真正“起飛”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來自西方的研究報道稱,在飼料中添加少量賴氨酸能大大縮短豬、牛、肉雞等畜禽的存欄時間,增加其出肉率,且其價格低于使用豆餅等傳統飼料添加劑(近幾年來國際大豆及豆餅價格飛漲,造成飼養業成本劇增),因此,短短幾年來,賴氨酸迅速成為國際市場的搶手商品,其年銷量直線上升。至2002年底,全球賴氨酸市場總銷量已突破100萬噸,從而成為國際市場上第二只銷量破百萬噸級的氨基酸產品。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飼養業的迅速發展,賴氨酸國內市場開始出現轉機,不少省市從國外大量進口飼料級賴氨酸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實際上,國外進口豆餅的價格過于昂貴大大限制了其在國內飼養業的應用,這也進一步推動賴氨酸成為了我國飼養業的主要添加劑之一。同時,由于國產賴氨酸的普及使用,價格相對較高的進口賴氨酸從2005年以后已逐步退出中國市場。
市場形勢的轉好自然會吸引來一部分生產商入市,再加上賴氨酸生產工藝與谷氨酸相似,準入門檻并不高,國內不少谷氨酸生產商便開始計劃將生產賴氨酸作為新上馬項目。因此,隨著這幾年我國谷氨酸發酵能力的飛躍式發展,我國賴氨酸產業亦呈“三級跳”式發展。如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賴氨酸總產量尚在1萬噸左右徘徊,到中期已上升至6萬噸,2000年的賴氨酸全國總產量則躍升為20萬噸;有關部門估計去年我國賴氨酸總產能已達57萬~65萬噸。由此,我國將一舉奠定了世界主要的賴氨酸生產國與出口國的地位。
目前,我國賴氨酸出口量已占產量的一半左右,今年1月我國賴氨酸出口量高達1.9萬噸,2~3月賴氨酸出口量仍保持這一數量級。吉林省目前是我國最大的賴氨酸生產和出口大省。吉林省的賴氨酸產量約占我國賴氨酸總產量的40%(吉林擁有全國最大的玉米淀粉加工業,玉米淀粉是國內主要賴氨酸生產原料)。
轉向東南亞進口
由于賴氨酸的大量出口人為造成了國內飼料級賴氨酸產品的供應緊張,為此,國家主管部門去年7月已將賴氨酸的出口退稅率由13%下降至6%,以此抑制賴氨酸出口增長速度過快對國內飼料加工業的巨大壓力。而賴氨酸國際市場已開始感受到來自中國出口賴氨酸產品的壓力。
但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國內賴氨酸大量出口至西方市場造成國內供應緊張,包括廣東在內的許多省份已從泰國等鄰近地區進口賴氨酸以滿足當地飼料加工業的需求。據悉,廣東進口賴氨酸約占我國進口賴氨酸總量1/3的份額。
醞釀中的新形勢
一直以來,美國是世界最大賴氨酸消費國,歐洲則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賴氨酸消費市場,年消費賴氨酸數量在15萬~20萬噸(目前賴氨酸主要用作飼料添加劑,藥用僅占很小比例)。日本雖是世界主要賴氨酸生產國,但由于日本國內飼養業規模偏小,故其賴氨酸年銷量不到1萬噸,大部分日本產賴氨酸都用于出口。
然而,從我國進口賴氨酸的情況可捕捉到一個賴氨酸國際市場的新信息,即東南亞地區將成為飼養業崛起的新中心并由此推動該地區迅速成長為賴氨酸的一大新市場。據悉,去年東南亞地區的賴氨酸消費量已接近8萬噸。隨著越南、泰國、印尼家禽飼養業的迅猛發展,這些國家對進口賴氨酸的需求直線上升,可以相信,今后東南亞有望成為我國賴氨酸出口新市場。
由于國內外賴氨酸市場前景看好,目前國內有多家谷氨酸公司均計劃或已在籌建賴氨酸新生產線。如山東榮華實業公司擬新增4萬噸賴氨酸生產線;河南蓮花味精集團擬新建8萬噸賴氨酸生產線。而國內賴氨酸生產巨頭——吉林大成公司擬新增10萬噸級賴氨酸產能;廣西桂元賴氨酸公司、四川川化味之素公司與泉州大泉賴氨酸公司等國內主要賴氨酸生產商均有擴大賴氨酸產能的意向。預期到2010年,我國賴氨酸總產能有望達到80萬噸以上,從而壓倒巴斯夫公司、美國ADM公司(全球最大賴氨酸生產商,年產能力在12萬噸以上)和日本協和發酵株式會社等國際賴氨酸生產巨頭,一舉成為世界賴氨酸生產強國。 醫藥經濟報